爱是陪伴 希望和勇气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2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1.在两性关系中找父母

    有很多人对另一半有各种要求:心情不好时,要求对方立刻出现;对方不回复信息就反复打电话;要求对方包办所有事,有求必应,希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渴望从伴侣身上获得的爱是吞噬性的,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无限的安全感。

    深度解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小希认为,这些问题折射出一个相同的困扰:他们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本质上,这样的亲密关系还停留在二元期。在二元关系中的人要想经营好亲密关系挑战很大,必然会带来关系的不稳定或结束。

    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三元关系。在三元世界里,人是被符号化的、可更替的。只要自身价值存在,就不会恐惧对方离去。所以他们会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长,而降低对他人的期待。不仅如此,在三元世界,人可以接受不满足。生活中有一些人似乎有自成系统的内在,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绽放,很少有不满,也少有孤独恐惧。自身的圆满和独立,使他们在关系中更少有缺憾和不被满足的感觉。

    三元关系是一种长久且良性循环的依赖关系。处在三元关系中的人完成了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有真实的饱满感,具有更高形式的“自己爱自己”的方式,与他人边界清晰,也能够更好地应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

    2.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背后的真实

    很多人相亲,在父母逼迫、朋辈压力以及环境舆论下,很难听清自己的声音,导致相亲尴尬、亲密恐惧、脱单困难。为什么有人会害怕和异性相处,难以开启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

    深度解码  

    “与其被别人的声音影响,不如认真反观自己的内心。当你以一种愿意接纳且谨慎负责的态度对待相亲这件事时,你多半也会收获与此同向的反馈。相亲没什么可怕的,它只是在不断为你提供交友、寻找另一半的机会而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雪君说。

    自己身上的有些东西往往是看不清的,只有与外界碰撞反弹回来,才会看清和了解自己。相亲见面无非就是两个人在思想、认知、学识等各方面的碰撞。反弹回来的东西最有可能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自己。而你惧怕的,很有可能也正是你需要面对的。

    不要逼迫自己开始一段“亲密关系”,越逼迫越难以开启和维持。可以去主动发展一段关系,仅仅是关系而已。舒服就继续做朋友,不舒服随时可以终止。主动权在你手里,这样就会轻松和释然。

    真诚表达自己的担忧。通常,你的紧张和害怕,另一半是会感受到的,可能Ta因此也会有一些紧张和不知所措。如果你能坦诚说出你的想法,对方也愿意倾听的话,这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相亲只是交朋友的渠道,对人保持好奇心、排除掉不合适的人、学会跟不同的人交朋友,都是重要的能力。

    3.单向输出的情绪价值难长久

    近几年,情绪价值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被频繁提及和讨论。情绪价值=情绪收益(积极的情绪体验)-情绪成本(消极的情绪体验)。即只要情绪收益大于情绪成本,就能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如果只从计算结果来看,等式的右边就容易被简化为一台产出情绪价值的机器。而这种“被物化”会导致关系中更严重的问题。

    深度解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蔷薇认为,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情绪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延伸,“被物化”之后,人也不再是完整的人了。如果无法看见和拥抱真实完整的对方,亲密关系就很容易出现裂纹与嫌隙。为了避免这种非必要的“跑偏”,有三个建议。

    首先,正确认识情绪价值。我们不只要看到自己从伴侣身上获得的情绪支持,也要看到伴侣付出的情绪成本,从而对Ta的付出表达一种承认。这份承认会带来新的亲密,会成为共同的情绪收益。这样关系才能更长久,也才能更滋养双方。

    其次,提高情绪抱持力。随着情绪抱持力的提高,对伴侣基础的共情、安抚、认同等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时,我们就不只是一味索取,而是有了“付出”的力量,学会承担对方的消极情绪。

    最后,互相提供情绪支持。当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有分享和承担对方喜怒哀乐的能力,并且能在互动中不断触碰真实、完整的对方,不断感受关系中的爱、亲密和美好。这样的感情才会越来越紧密,关系才会越来越凝聚。

    4.是门当户对,还是创伤匹配?

    原生家庭关系不好的人,内心想要一个好的关系,但却总是不知不觉又找到一个和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类似的人。如果个体总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就很难形成新的核心家庭。双方的自我并没有在关系中得到成长,很多伴侣彼此折磨,施虐受虐,都是原生家庭关系的重复。

    深度解码  

    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施琪嘉认为,在婚姻关系上,现实层面讲究门当户对,心理层面呈现关系匹配。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否匹配,取决于个体自我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的形成则源于养育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夫妻亲密关系的匹配,是依据各自父母亲与他们的关系所产生的人格结构而匹配的。精神分析师费尔贝恩认为,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格结构成熟的孩子拥有一个中心自我,中心自我对应理想客体。如果父母的养育是孩子所需要的,就成为孩子的理想客体。孩子就依照这个模型发展出成熟、安全、稳定的亲密关系。如果父母照顾不恰当,孩子内心形成兴奋性客体或挫折性客体。

    在兴奋性的伴侣关系中,一方贪婪地要,一方拼命地给,两者恰好构成一对匹配的亲密关系。相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充满各种不被允许、不能获得和不满意感,这种关系就是挫折性关系,父母就是孩子的挫折性客体。孩子的内心就形成一种挫折性自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不配的,是不该得到的,是不够资格、没有价值的。  

    因此,关键在于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觉察到关系是有问题的,有没有决心去看到它、改变它。

    5.“假性不婚族”隐藏了什么心理真相?

    今年,一个新词“假性不婚族”引发了网友热议。和真正的“不婚主义者”不同,“假性不婚族”指的是那些嘴上喊着“我不结婚”,但内心并不坚定,想享受单身自由,却又害怕自己孤独终老;内心十分渴望婚姻,却又不敢承认;看到身边的朋友陆续步入婚姻,心里发慌……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有违内心”的纠结状态。

    深度解码  

    “假性不婚族”比起“不婚主义者”缺乏自我价值感,Ta们不确定自己一个人会过得好,同时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于是,只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假装自己要很坚定地单身下去,但内心仍有一些矛盾和疑虑。由于不是发自内心地坦然接受这种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假性不婚族”可能会把自己困在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情绪牢笼里,越来越自卑、焦虑和孤独。

    “假性不婚族”要想收获幸福,首先要找到自我价值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谁。婚姻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和优秀程度的唯一标准。就算是单身,也不能证明是你有问题,所以无须用“不婚主义”来隐藏这个事实,你一定有独属于你的魅力和价值。

    其次,建立“乐观型爱情观”。心理学家雷蒙德尼提出这个概念,并认为这种爱情观是最靠谱的。放弃对婚姻的完美主义幻想,勇敢走进真实的亲密关系,在冲突、争吵、磨合中不断自我成长,慢慢成为彼此对的人。

    6.是独立,还是“依赖无能”?

    任何时候都要独立,不能、也不愿依赖别人;不肯暴露脆弱,更不敢向外界寻求帮助,习惯了什么事都自己承受。这种行为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依赖无能”。别人都以为Ta们很坚强、很独立,实际上,Ta们内心比任何人都脆弱、无助。

    深度解码  

    情感专家伊多认为,独立是外界对“依赖无能者”最大的误解,“依赖无能”不等于独立。

    独立性是指人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的能力,它反映了一个人较高的行为价值和内在稳定性。所以真正独立的人,内心世界往往是平静的、充盈的,Ta们很享受这种独立的状态。Ta们还能够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完成目标,并认为这种方式对自己更有利,也能让自己更强大。“依赖无能者”则截然不同,Ta们对于依靠别人是心怀恐惧的,但又隐约渴望依靠。这种矛盾心理,也是我们常说的“假性独立”。

    无论是过度独立,还是过度依赖,都不利于发展关系。只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才是健康、平衡、美好的。学会自我接纳,尝试表达需求,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练习依赖,渐渐就能摆脱“依赖无能”。

    7.会吵架的父母情感教育示范更有益

    很多人对伴侣家庭的问题讲得头头是道,却对自己如何受自身家庭的影响一无所知。每个人成长的痕迹总会折射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家庭中的冲突模式具有代际遗传效应,你应对冲突的模式,常常植根于你自己的经历——比如你在童年观察到的首个亲密关系样本:上一辈家庭。

    深度解码  

    著名家庭治疗师纳吉用“家庭账本”来隐喻这种家庭冲突模式的代代相传。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具有稳定性。上一辈在关系中欠下的情感债务,都将由子女继续背负。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的冲突处理风格,都相应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冲突处理风格分为四类:1.一致型:对话和服从倾向都很高。2.多元型:对话倾向高、服从倾向低。3.保护型:对话倾向低、服从倾向高。4.放任型:对话和服从倾向都很低。

    其中,原生家庭的“服从倾向”对孩子的影响最为关键。服从倾向高的家庭的子女,最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相互否定、抵制攻击”的行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对冲突的反应非常消极,往往带有言语攻击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冲突不符合自己对关系的期望,反而在他们身上引发了对重建关系秩序的胁迫性企图。服从倾向低的人,恋爱吵架的破坏性小得多。因为他们在冲突中存在一些相互支持的行为。这些家庭的子女已经学会将冲突视为关系中正常的一部分,甚至视为有效增进伴侣亲密感的契机。

    8.如何应对以爱之名的“表白暴力”?

    拒绝不喜欢的人也是一件烦心事。“委婉拒绝,Ta没听明白。”“拒绝之后,Ta尾随了好几年。拉黑了还换号来加。”“我很明确地说我不喜欢Ta了,Ta突然非常生气,说要毁了我。”因为“被表白”而遭遇身体和心理伤害的人并不少。

    深度解码  

    心理咨询师、APPC心理健康师高艳丽认为,“暴力表白者”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无法接受被拒绝。在被拒绝之后,往往会做出极端的反应。这一现象在心理分析上有两个概念:正常的攻击性和“自恋暴怒”。

    应对“自恋暴怒者”的表白时,不要企图通过妥协改变对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联系信任的人、保护好自己。“爱”很美好,但有时又有迷惑性。比起抽象的“爱情”,我们更应该想清楚的是在一段关系里,我们希望怎么被对待。正是这些被对待的方式,造就了现在和未来的我们。当有人以爱的名义施加伤害时,一定要清醒并坚定地走开。

    9.“述情障碍”,伴侣关系冷漠的黑匣子

    一些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人,一旦与人建立深度情感关系,就展现出冷漠无情、迟钝麻木的特质,时常意识不到自己伤害了对方。他们或许隐约感到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但又觉得只是在就事论事;又或者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但不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这些难以探索的内在部分,让“述情障碍”成为一个黑匣子。外面的人对它知之甚少,当事人也对自己毫无头绪。

    深度解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婚姻家庭咨询师芒来认为,述情障碍本质是一种隔离,述情障碍者会因为自身人格特质感到痛苦。作为Ta的枕边人,也时常与痛苦为伴。

    疗愈内心,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内在的隔离。可以做一下这样的练习:当他们想要探索自己时,引导Ta给自己创造一个更适合自我表达的环境。

    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伤害别人时,推荐他们练习“情绪聚焦疗法”。情绪聚焦疗法对述情障碍、焦虑抑郁、创伤疗愈有很积极的疗效。它是一种短程治疗形式。

    观察自己的言行模式和内心波动,及时传递自己的需求,寻求他人的帮助;同时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倾听对方深层感受。这些努力,都有助于和他人更好地建立链接。

    10.离婚后重获幸福的能力

    敢于离开一段错误婚姻的女性往往是勇敢的,但离婚后的路却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那么,离婚后该如何重获幸福?

    深度解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婚姻家庭咨询师潘升认为,一旦婚姻破碎,最忌讳的就是进入自我否定状态。因为在面对离婚时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往往决定了我们能否再次从婚姻中收获幸福。

    离异女性在面临再次择偶时,无须迁就对方的意愿,更不需要在关系中退让。因为如果一个人欣赏你,他会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但如果一个人嫌弃你,就算是如何付出也换不来一个平等对待。要始终坚信,婚姻失败不是因为自己不好,只是双方并不适合。婚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爱一个人需要正确的方式,卑微的爱往往得不到真正的爱。

    在结束错误的婚姻后,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规划未来的人生、活出自我。在思想上做出改变,想清楚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只有不依附别人,学会依靠自己,在婚姻里再遇到难题时,才有可能活得坚韧精彩。离婚并不意味着就是不幸,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都不会输。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