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总工程师秦宁 用梦想和创新集聚“穿透地表”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3-10-17 10:4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步入新时代,无数个“她”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各行各业奋勇争先、担当实干、奉献自我,成为美好生活的缔造者、追梦路上的奋斗者。在中国妇女十三大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即日起推出“寻找中国故事女主角”栏目,选取各地女性代表,通过行进式报道讲述她们的奋斗故事,展现她们的家国情怀,激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巾帼力量。

    女主角寄语

    再艰难的创新都是值得的,因为它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值得我们坚守、奉献一辈子。——秦宁

    “叔叔,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放炮啊?”

    20世纪90年代,初中生秦宁在家中常常听到附近的潍北油田传来爆破声,她充满好奇地走近那片区域,向正在摆弄仪器的油田工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我们在找石油。”身着红色工衣的油田工人回答道。

    “放炮就能找到石油?”

    30年后的今天,站在遍布“磕头机”(一种油田目前主要使用的抽油机类型)的胜利油田作业区,面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提问,全国三八红旗手、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总工程师秦宁忍不住笑了起来。要知道,她还是初中生时就曾怀有同样的疑问。此后,这个问题便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从大学到博士毕业,秦宁醉心于石油勘探,并在毕业后毅然选择留在胜利油田。而那个曾经困扰过她的问题,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在进行地震勘探时,我们会打井、布炮点、安装检波器。一次‘放炮’相当于一次‘人工地震’,通过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就可以了解哪里有石油,哪里没有石油。”采访中,每每涉及专业问题,秦宁就会为记者进行现场“小科普”。从她温柔而坚定的语调中,我们得以熟悉那个一如既往坚守在石油勘探路上的秦宁。

    从未更改的初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路读到博士,秦宁的未来充满了机遇。虽然有不少国内外知名公司抛来“橄榄枝”,导师也希望她能留校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秦宁的梦想从上大学那天起就从未变过——“我要到石油勘探的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漫长而艰辛的求学路上,石油勘探于秦宁而言,早已揭下神秘面纱,承载起无法计算的重量。为了降低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为了让我国的石油勘探事业摆脱国外技术的桎梏、拥有更多自主创新技术,为了“向祖国献石油”,博士毕业的秦宁选择了地质结构复杂、勘探开发难度非常大但油藏类型丰富的胜利油田,并主动申请进入生产主力科室。

    “我在单位常常听老师傅们讲起胜利油田的故事,也了解到他们此前诞生的许多创新经验,但许多创新技术最后会遇到落地的困难,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实际经验的缺乏。”秦宁这样解释自己选择深入找油一线的初衷。只是对于一线的工作场景,秦宁同样缺乏想象力。

    “物探采集大多是冬天施工,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尽管穿着好几层棉衣棉裤,还是冻得手发麻、脚冰凉,寒风一吹直打哆嗦。”而面对陌生的勘探生产实际,秦宁发现自己“工作总是干不到点上”,负责处理的地震资料总是达不到要求。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她忍不住哭了起来。会后,党支部书记为她讲述了自己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物探技术专家的经历和感受。“搞勘探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一名合格的石油勘探人,既要腹有油学,更要身有油味。”秦宁“誓要在现场闷出油味”,几个月的努力过后,她第一次拿到了自己处理的地下构造成像剖面图。

    “原来生产上的实际数据跟实验室里的理想模型差别这么大!”这个发现让秦宁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较真儿”,“搞研究不能放过任何细节。”秦宁解释说,“一个不起眼的数据误差,可能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绝不放过的误差:逼出来的技术创新

    工作10年,秦宁积攒了厚厚的笔记本,它们的名称和功能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问题笔记本”,记录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是“技术笔记本”,记录着科研上的方法原理和实验效果;有的是“程序笔记本”,总结了编程技巧和注意事项。

    随手拿起一本“问题笔记本”,秦宁介绍说,建立地下岩体构造的速度模型是处理流程的重要环节,而影响速度求取精度的参数有十几个,要想获得理想的建模结果,需要调整参数做1000多组实验。她会把不同项目中速度建模的实验参数在“问题笔记本”中记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一些小规律。这些小规律可以指导她在几十组实验内,快速定位关键位置的速度,得到高质量建模结果。

    “我们的工作中,数据很重要,因为每一个数据都是保真的承诺。”正是“不能放过任何细节”的态度,催生出一种名为“水陆双检融合”的新技术。

    那是在一次验收前的剖面比对中,秦宁发现,水检数据同陆检数据存在微小的相位差异。“如果用我们去医院就诊这个过程来类比石油勘探,前期数据采集就像医生用仪器为你拍CT,中间的数据分析、解释就像是为这张CT片子出具一份报告,最终再根据这份‘报告’去确定石油资源的位置,打井、采油。”而在这次的“片子”里,有个微小的差异让秦宁很在意。

    有同事劝她,滩浅海探区鸣震干扰严重,深度成像误差大,“老技术有误差是采集中的正常现象”。但秦宁坚持要找到真实的数据。“这个看似微小的差异,很有可能导致我们最后打了一口空井,除了经济效益受损之外,对我们国家的石油产业发展也是不利的。”秦宁带领技术骨干们开启头脑风暴,从联系仪器厂家了解信号转换过程、到研究仅有的一篇参考文献、再到编程实现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当她和团队终于能够准确模拟鸣震,掌握微小相位差异的成因规律时,一种水陆双检融合的新技术形成。

    秦宁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已在胜利油田垦东、桩海等多个区块进行了处理应用,为滩浅海勘探1.2亿吨三级石油地质储量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滩浅海探区是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而对我国的石油事业来说,每一滴油都很珍贵。”秦宁说。

    挺直腰杆的底气: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采访中,秦宁自豪地告诉记者:“从我读大学到工作,我国的石油勘探事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探技术在国际上也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成绩的背后,是秦宁和她的同事们对自主创新的坚守。

    “任何核心技术都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楼越高风险越大,要想挺直腰杆做勘探,就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10年前参加海外项目投标时,秦宁第一次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外国公司的商业软件不仅报价高,而且禁止用户使用其商业软件参与投标。”秦宁告诉记者,“我们当时使用的也是外国的软件,有一间‘玻璃屋’,外国的工程师就在里面操作,从来不让我们接触软件运行相关工作。”

    那间“玻璃屋”,让秦宁的心里燃起了一把火,“攻克‘卡脖子’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软件。”秦宁说,“同事们都觉得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此前已经有许多前辈在进行这项工作,它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秦宁不愿就此放弃,她曾尝试先模仿再优化,但是按照商业软件说明书,她自己写的软件试验结果与商业软件处理结果总是对不上。没办法,只能重新调整技术路线,丢掉“走捷径”的幻想,从最基本的地震波动方程出发,查阅文献、推导公式。

    “那段时间就像‘魔怔’了一样,吃饭想,走路想,连睡觉前‘放电影’都在想,脑子里全是高精度成像的模型和公式。”秦宁回忆说,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车轮陷入坑里,她站到车前,看着射向远方的灯光,突然来了灵感:一个灯的亮度和范围有限,但是多个灯叠加到一起就能照得亮、照得远。

    顺着这个思路,秦宁带领团队终于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提高了地下油气藏成像的精度,为油田一大批高产井的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撑,这项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秦宁受邀在美国SEG和欧洲EAGE国际会议作技术报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工作10年来,秦宁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课题27项,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9项。那个对石油勘探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已经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中坚力量。而她也希望用自己的坚守,去激励更多油田人在岗位上实现技术创新和真正领跑。

    “在我们的团队中也有两位女性,我们有时也会聊到女性干这一行的艰辛,但更多的是互相鼓励,再坚持一下,也许曙光就在前方。”秦宁说,“有时你甚至看不到前方,也看不到脚下的路,更看不到‘希望’,但创新是值得的,为了它而付出的所有也是值得的,因为它是油田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值得我们坚守、奉献一辈子。”

    (来演: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