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有格局、有能力、有贡献,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叶叔华:让中国天文被世界看见

发布时间:2024-01-17 10:0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1月6日,在“首届上海市科创教育年度人物”征集宣传活动颁证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等四位院士获“上海市科创教育特别荣誉”称号。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初心使命,作为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她再一次让公众感知到科学家和教育家的鲜明底色。

    2023年11月7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天文分论坛上,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全程用英语发言,讲述她牵挂并为之努力了一辈子的天文事业,她的追求和谦逊震撼了全场。

    她就是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铺路人,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的叶叔华。褪去这些光环,回望中国天文发展史的那段艰难历程,一位中国女性的倔强身影凸显而出。

    天文专业毕业求职天文台被拒

    1949年6月,叶叔华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当时的广州动荡不安,很难找到工作,父亲为她在香港德贞女中谋到一份教书的工作。香港的生活条件很好,待遇也很高,可是工作了一年以后,她觉得那里不是自己想要扎根的地方,便坚定了回到内地从事天文工作的决心。

    1950年夏天,23岁的叶叔华来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求职,她刚介绍完自己的大学专业,诚恳地表达想要从事天文工作,负责人一句“我们这里只招一个男的”让她愣住了,她很生气,却只得无奈地走了。

    碰了钉子的叶叔华不服气,回去之后就给台长写了一封长信,明确而坚决地表示:“你是不对的,我(学的是天文专业)应该到你们天文台来!”折腾了一番,这封信在天文台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年轻气盛的女孩,但因为她是女性,最终还是没有去成。

    过了一年,也许是这封长信发挥了作用,又或者是被她的坚持和意志打动了,1951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下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向她敞开了大门,她高兴地跑去报到,去了之后发现,她是这里的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

    打破偏见奠基天文地球力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资源勘探、工程建设、地图测绘等领域都对计时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时的中国天文学界百废待兴,时间测量精度位居世界倒数。

    叶叔华进入观象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再换算成世界时。世界时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时间,以地球自转为基准,靠观测恒星的位置来确定。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需要一边操作中星仪目不转睛地跟踪恒星,一边及时做好记录,跟踪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中星仪是一个庞大的设备,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她就自己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恒星,无论寒暑、一丝不苟。

    为了让中国授时精度赶上国际先进水平,1958年国家将提高授时精度的任务下达给徐家汇观象台,31岁的叶叔华挑起了大梁。此后的5年时间,她攻克经费不足、人员有限、设备落后等重重困难,1963年,在各个天文台共同努力下,我国授时精度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1965年,叶叔华团队的“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中国也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的历史,更加精准的“北京时间”通过短波广播走进千家万户,叶叔华也由此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虽然“北京时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叶叔华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发展新型观测技术,中国天文才可以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她在图书馆查阅外文文献时注意到了国外“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由此她便成为我国VLBI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1973年提出建议到2003年VLBI网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整整30年时间,她一直是我国VLBI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

    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VLBI网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在中国人艰辛而浪漫的探索太空征程中,一路护航、大显身手,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VLBI技术成功应用于航天测控的国家。2021年5月,我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这一路上,仍然有VLBI网的鼎力相助。

    2022年夏天,上海持续高温,动辄40℃以上,95岁的叶叔华仍然每天上午9点准时来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班,工作到下午两三点。倾心研究了70年天文科学,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浩瀚星河,她探索星空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如今,叶老先生仍然时常活跃在各种科普讲堂上。她说,宇宙如此浩瀚,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在探索天文奥秘的科技之路上,女性不仅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通过努力,女性也可以做得比男性更好。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