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爱的语言”,是对父母的真“孝敬”

发布时间:2022-12-19 11:38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心理专家建议,应该用“孝敬”代替“孝顺”。而最高层次的“孝”,我认为应是“爱”。这种“爱”里有亲情、血缘的成分,也有接纳、喜爱、欣赏、感恩的成分。因此,“孝顺”的“顺”,并不是凡事都要顺着父母的心意,而是顺着他们的沟通方式去表达自己。学会“爱的五种语言”,正确地表达爱、播种爱,才能收获爱;而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孝”。

    最近一名济南“95后”女性因为被家人催婚与父母大吵一架,随后她母亲出现了呼吸困难、肢体抽搐等症状,被诊断为“呼吸性碱中毒”,该女性也被亲朋们指责为“不孝”。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孝顺”,而且还是“以顺为先”。但对父母无条件的“顺”就一定好吗?没有“爱”的“孝”,是否也是一种道德绑架?

    记得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导演陈思诚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这一议题,心理专家王建一建议,应该用“孝敬”代替“孝顺”。

    我在国外生活多年后也发现,虽说国外的子女和父母看似没有像中国的家庭关系这么紧密,但很多成年子女在父母养老问题上也花了不少心血,只不过不同文化对“孝”的理解和做法不一样。在我看来,“孝”也是有不同层次的。

    尊重(Respect)。这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即使在西方文化里,“尊重父母”也是孩子从小就被教育的。

    感恩(Appreciate)。感恩父母,这一点大部分国外家庭也有,只是西方文化更多是在个人和家庭价值观层面上的倡导,并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对父母的感恩,可以是很肤浅的形式化,比如学校组织集体给父母送贺卡;也可以是更深层次打心眼里的感恩,前提是对父母的接纳。但接纳父母,尤其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父母,有时是需要时间的,这可能是很多人一生的功课。而强行要求自己“放下”,“接纳”“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只能让一个人更痛苦,而不会让他们更“爱”父母。

    最高层次的“孝”,我认为应是“爱”。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为他们做什么都不会觉得是负担——这不是我必须得做,而是我想做。这种“爱”里有亲情、血缘的成分,也有接纳、喜爱、欣赏的成分。

    比如我父母有个共同特点是有话不会好好说,我妈爱唠叨,我爸脾气不好爱嚷嚷,我就花了很长时间来接纳父母。最近我妈还掌握了一个新“杀手锏”,我一说什么她就说:“你还教别人沟通呢,你还研究心理呢,自己都……”如果在以前,我肯定早炸毛了,但我现在学会了用感恩视角来看:“她身体好才唠叨我啊,要是身体不好她哪儿还有精力唠叨我,这是好事啊!”

    有了接纳,才有感恩,也才有欣赏。其实,我一直打心眼儿里欣赏我妈,她身上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比如:积极、乐观、热心、爱玩,55岁退休创业,60岁创业失败,70岁去西藏,80岁开影展……她的这种折腾劲儿,都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我。欣赏我的妈妈,就是欣赏我自己;爱她,也就是爱我自己。

    其实,我们和父母之间也需要找到彼此接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才能达成舒适和平衡的关系,否则就算不会“气死”也会非常痛苦。《爱的五种语言》是关于亲密关系之间如何沟通的全球经典畅销书,作者把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划分成5种。我觉得把“爱的五种语言”放到对父母的爱的表达上也完全适用。

    爱的语言1:肯定的言词。我在培训时讲“老板也需要认可”这个概念,很多人都特别惊讶。老板也是人,是人就需要认可,这与他是不是站在一个比你更权威的位置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父母也需要夸奖,而且越老越需要夸。他们不像我们还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他们已经很难有其他获取认可和价值感的渠道了。

    如果你感觉对父母夸不出口,那很可能因为从小你的父母也很少夸你,“夸”就不是你所熟悉的语言体系。比如我爸妈就很少夸我,就算是夸后面也一定有个“但是”——“今天语文考得不错啊,但是数学怎么这么差啊!”其实,夸人就像任何外语都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学会,你也可以多练习,经常夸彼此就不觉得尴尬了。现在我就经常夸我爸妈,无论是爸爸做的菜还是妈妈拍的照片,反正逮着什么夸什么。所以,千万不要吝惜你对父母的夸奖,就像他们也未曾吝惜过对你的爱。

    爱的语言2:服务的行动。当然,咱们不能光嘴上功夫,还得有实际行动。比如: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去医院看病……这些可能是说到“孝顺”时一般人都会想到的。但很多父母都有一个习惯:需要帮忙的时候,要么不说,怕麻烦儿女;要么不知道怎么说,总是以批评、抱怨、话里有话来代替请求。

    父母老了已经不可能再改变了,要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因此,“孝顺”的“顺”,并不是凡事都要顺着父母的心意,而是顺着他们的沟通方式去表达自己。而如何倾听父母的唠叨还不“上头”,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刻意练习的,几乎没有人可以凭本能做好。

    爱的语言3:身体的接触。24年前在我的婚礼上,爸爸挽着我的手走到神父面前,按传统要在把我交给我老公之前拥抱我一下,再在我的左右脸颊上各亲一下。我爸勉强把上半身伸过来拍了拍我的后背,然后扳着我的脸左看看、右看看,实在不知道怎么亲,好像蛋糕不知道从哪儿下口一样,把神父都逗笑了。

    的确,拥抱、亲吻的确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以这种爱的语言也是中国家庭最不熟悉的。但在我们家,我和我老公、儿子每天就是各种求抱抱,开心要抱,生气也要抱。这也的确管用,甭管有多气,一抱好像气就没了。研究表明,按摩、拥抱、牵手等肢体接触,不但能使人心情愉悦,还有助于降低血压、平缓心率、缓解疼痛,甚至提高免疫力!

    所以,多用身体接触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吧!如果你觉得拥抱太突兀了,那就牵着他们的手说话、帮他们按摩,如果还是做不到,来个“摸头杀”也行。现在,我就经常跟爸爸妈妈抱抱,一开始彼此都有些局促,但是慢慢地就习惯了。每次我抱爸爸时,他都会幸福又略显尴尬地笑着,然后慢慢从我怀里闪开。我经常想,如果还有爸爸妈妈可以拥抱,你已经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爱的语言4:精心的时刻。精心时刻,指的就是创造优质的相处时间可以全身心地在一起,还意味着制造“仪式感”。我们总觉得老人对“仪式感”没什么概念,其实他们就是怕花钱而已。而且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很少浪漫过,想象力也比较有限。

    比如,我妈退休后一直在老年大学学摄影,她的作品经常能得奖,我知道她一直想办个摄影展,但一来觉得自己水平不够,二来觉得劳民伤财。于是,去年在她80岁生日那天,我给她办了个小型家庭影展。

    其实,如果我们把工作中的执行力拿出1%来为父母制造点儿精心时刻,就已经够他们开心好久了。这些美妙的回忆就像一个记忆银行,可以让我们在未来没有爸爸妈妈的日子里,从中提取出那些爱的记忆。

    爱的语言5:送礼物。说起送礼物给父母,相信大家都不吝啬。但我想说,接受父母的礼物,不要怕麻烦他们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我儿子今年上大学,我妈非要给我钱,说是给我儿子的学费。我本来不想接受,但转念一想,如果我不把这个钱当作接济而是当礼物,那就欣然接受吧。因为对于父母来讲,有人需要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而且别忘了,你自己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所以也要记得常回家看看。

    如何表达爱,可能是我们父母那一辈最欠缺的功课,他们爱我们,但很多时候都没有好好表达。这一课在我们身上必须要补上,尤其是当我们也有了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播下的不是爱的种子,就是怨恨的苗子。只有播种爱,才能收获爱;而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