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坚定地表达”,才能更好保护自己

发布时间:2023-08-16 10:16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前不久有件让人们痛心的新闻:一个男孩在课堂上感觉身体不舒服,10分钟内7次举手示意老师,直到最后一次,老师才走过去让孩子“忍一忍”。最终,孩子在医院不幸离世。

    教孩子保护自己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哦。”这话是对的,但如果没有继续往下教,可能就成了一句废话。

    发生这些问题一定马上告诉大人

    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遇到哪些事必须立刻找大人求助。比如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让娃马上告诉大人或者老师,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要坚决行动!

    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了。一定要跟娃强调,身体不舒服,不要硬扛,哪怕是在上课,也可以“三步走”:先举手,再起立,告诉老师请马上帮助我。

    大小便、口渴、想休息等基本需求。在学校忍着,导致尿了、拉了的孩子不在少数,甚至到了中学、大学,还有孩子身体不舒服不敢告诉老师,坚持上完体育课的情况,这些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敢于为自己发声。

    情绪达到受不了的程度。当孩子害怕、紧张、特别委屈、被身边的人恐吓而自己解决不了时,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体、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不必事事都等老师批准。

    表达需求的勇气

    孩子不敢求助,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长要区别两类情况:

    第一,胆小,不敢跟老师说。

    一些内向的孩子需要突破心理关:让孩子知道,和老师沟通是可以的、甚至是舒服的。家长可以教孩子先从跟老师打招呼、分享一件小事开始,平时有意识地邀请朋友、小孩子到家里来玩,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等,尽量保证整个经历是正向的,孩子是舒服的。

    这里要说的另一种情况是,关于“告诉”老师的衍生物,那就是孩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频繁向老师告状。慢慢地,老师都会烦、忽视,让他管好自己的事,不要随意告状。结果,很多孩子遇到问题了,真的就忍着。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告状和需求的区别。

    什么是告状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在告状?可以问孩子:你去找老师反馈情况时,并没有很想解决问题,而只是希望老师管一下,或者是觉得如果老师不管,那你也跟着做。比如:上手工课,同学没带剪刀,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是不是可以想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你完全可以和他轮流用你的剪刀,而不一定要和老师说,对吗?

    什么是需求

    告诉孩子,表达需求,是从自己出发表达自己的需要,当你在说这件事时,你已经动过脑筋尝试自己先解决了。但你解决不了,所以才请求帮助。比如:同桌上课挠你,第一次挠完,你就表达了不可以这样做,而且你还把椅子往另外一侧挪了一下。这就是你自己动了脑筋,用行动想要自己解决。你的身体不舒服了,难以忍受了,这时,你表达的是自己的合理需求。

    “需求”“告诉”这两个词,家长们可以结合学校发生的例子和孩子的年龄,对其不断强化和区分。当孩子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求助不是老师所说的告状,他就更有勇气来表达需求了。

    关于服从和规则

    孩子因为老师太严厉、怕挨批评不敢沟通怎么办?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另外一对关键词,即服从和规则。

    学会区分行为和动机

    生活中,一些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时会说:“妈妈,我很听你的话。”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引导孩子:“嗯,你很遵守过马路要牵着妈妈手这个规则。”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要告诉孩子,妈妈的话也不全是对的,大人也会犯错的,你遵守这件事,不是因为是妈妈说的,而是你认可这么做是对的。

    很多小学生经常说:“老师说在课堂上不能说话。”这时家长不妨这样引导:“你们班有那么多人,如果老师讲课时,你说话,别人也说话,是不是就听不清楚任何人的话了?上课不能讲话,是保证每个人,包括你自己,可以更好地学习,是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样的讨论,能让孩子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而不是盲目地因为他是老师,就要听话。这样我们也帮助孩子理解了,老师并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权威”,那么一些本能需求,比如上厕所、口渴、不舒服等,他们是可以提出的。更关键的是,孩子会通过这些小事,学习独立思考。

    举例分析行为和动机

    学校实行“光盘行动”后,我女儿每天很担心自己吃不完午饭,说自己实在吃不下,但吃不完老师就不开心,而且只有吃完的人才能有小红花,她也想要。对此,我先回应孩子的情绪:“嗯,你很想要小红花,也很希望老师开心,但是你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地吃了,可就是吃不完。”然后解读动机:老师希望每个人都吃光食物,是因为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一粒米要从小苗变成我们碗里的饭需要花很长时间,所以我们要珍惜。再分析行为: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所以鼓励你们都吃完。最后,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午餐前可以和老师说一下,让老师少给你一点。吃完了如果还需要,可以再加。按需拿食物,浪费的机会就会减少。妈妈送你去学校的时候也会和老师说一声的。”

    在理解动机的基础上,一起和孩子讨论行为,帮助孩子理解:动机是对的,行为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即使行为不够好,也不影响老师的本心。

    如何才能让别人真正帮到你

    虽然我们总强调“遇到事情要和老师说”,但日常生活中,别忘记和孩子讨论:这件事你能自己解决吗?帮孩子学会区分“目标”和“手段”。比如“告诉老师”不该是目标,它只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告诉孩子,身体不舒服了,哪怕举手被拒绝了之后,我们也可以大胆走出教室,向别人求助,虽然这一步也无法保证不发生悲剧,但也许就是这样勇敢的一步,结果会大大不同。

    所以,让身边的人真正帮到孩子,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求助: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需要怎样的帮助,当我求助而大人没有立刻支持时,我要如何坚持。说到底,是“坚定地表达自我”,而这背后一定是让孩子相信,他的自我是无比重要的,他是值得被倾听的。至于求助的方法、步骤和勇气,都是可以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

    (作者系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