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里的施控者与受控者

发布时间:2022-07-18 14:5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施控和受控本质上都是缺爱,越控制,越失序。对于施控者来说,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在过程中经历失控的体验。对于受控的一方,处理自己的内疚感很重要,告诉自己:做不到完全服从另一个人并不是错

    很多女性在恋爱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男生经常表白说:“你最重要,为了你我可以不爱自己;只要你开心,我做什么都愿意。”这时,女孩子很容易被打动,却意识不到自己正游走于危险的边缘,反而感觉自己找到了真爱。

    男生高控制,女生低安全感。四目相对,两情相悦,一键锁死。这是顶配的PUA关系图鉴。

    自我被封存起来之后,忽略自己只爱对方,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这般呢?答案是,自我被封存起来,没有机会真正做自己的人。换句话说,TA的身心套着别人的外壳,是在做别人的过程中长大的。这个别人,通常是养育Ta的父母。

    父母可以控制孩子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完全地强加给孩子,让原本两个分开的个体重叠,变成能够满足父母控制欲的一个人。后果就是孩子在日后成为精神施控者,把关系弄得痛苦不堪——以爱之名,软硬兼施让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和想象。因为长久以来,TA自己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控制欲强的人情感上是隔离的。控制欲强的人,在对别人实施控制时,很难共情到被控制者的感受;同样在他们早年时,自己的需要也是被忽视的。虽然在旁人看起来,他们像是对另一半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实际上只是感动了自己,把对方晾在一边。比如, 恋爱中的一对男女,某个周五,男方准时下班奔往菜市场,回家准备出一桌丰盛的晚餐,兴致勃勃等女友回来共享。女友这边一天下来经历了客户的刁钻以及老板的质疑,路上又塞车,到家已是万分沮丧。

    想不到更沮丧的是男方。他想象女友回来笑脸相迎并夸赞他厨艺的景象,完全被破坏了。那一刻,他可以听到女友的解释,但触摸不到对方的情感,因为他还待在自己的挫败体验中。于是就变成:我对你这么好,这么费心为你准备一切,你却如此无视和不尊重我。

    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是施控者的通行证;都是你的错,是你对不起我。如此,就将内疚感转嫁给了对方。当受控一方认同了这个部分,就真的会动辄内疚,压抑自己,顺从对方。完美的PUA闭环就形成了。

    什么样的人是受控者体质。通常一种是童年极度缺爱、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施控者“我的眼里只有你”这般的盛情,对渴望爱的一方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你越是能够放弃自己对我好,我就越感动、越满足。殊不知,这正是PUA者施控的前期铺垫,为进一步突破对方的边界做准备。

    受控体质的另一种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反复地被父母突破边界,作为一种强迫性重复,成年以后也会吸引别人来突破自己的边界。比如从学习到择校,从工作到寻找另一半,甚至到婚后家庭,父母都要插手到底;而孩子为了不让自己感到内疚,需要不断出让权力以满足父母。

    施控者常常是无意识的,这种模式不仅代际相传,而且平行扫射。他们会在各种关系当中,试图突破别人的边界而不自知,让身边的人反感和压抑。

    一位母亲说:“只要是为了我儿子,我什么都愿意。”这话不假,也是母性使然。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这是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之一。但如果不顾孩子的感受硬塞,这样的爱就值得探讨了。

    儿子的态度是:我很抵触我妈这样为我牺牲,如果以后遇到喜欢的女孩对我说,我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那我就要不回头赶紧跑。

    这是一个对控制保持警觉,自我边界更加清晰的男生。

    面对控制,另外一个女生就显得更加纠结。一方面她对被控制感到愤怒,努力划清界限。另外一方面也在担心:我这样做会不会太自私?这是很多人面临的内在冲突,而且这些人当中,最终还是不敢违逆父母,更多选择了与自己背道而驰的生活。

    说到自私,这也是施受控双方的一次合力过程。施控者把无法忍受的自私投射给受控者,受控者对此认同,就会担忧自己真的是一个自私的人。但如果从受控者的角度出发,我要完全接受对方的意愿,不能有自己的态度,这到底是谁自私呢?

    如果一个人对控制别人如此地感兴趣,意味着Ta对做自己不感兴趣。Ta在成为父母后也只对孩子的生活感兴趣,并说“我一切都是为了你”。这在很多家庭中,几乎成为父母的信念。我需要你成为我的一部分,跟我融合。

    施控者的内在,早年的融合需求得不到满足,心里经历过很多次“失控”。成年后,觉得只有控制另外一个人自己才是安全的。尽管年龄和能力都能达到自立,但不安全感从未消失,就变成你听我的,就是爱我,否则你就是白眼狼。

    施控和受控本质上都是缺爱,概括地来说,施控和受控,本质上都是缺爱,后遗症表现为边界不清。然而越控制,越失序,该独立的没法独立。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让双方都有机会做点改变呢?

    对于施控者来说,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在过程中经历失控的体验。这种失控,主要是早年创伤遗留的产物,更多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危险。比如不过度关注孩子,孩子一样会好好长大。

    而对于任何人来说,能够置身于生活中的模糊和不确定,体验它,容忍它;不是等待它清晰,而是通过等待,确认自己可以耐受它。这是无比重要的能力,也正所谓成长。

    作为受控的一方,处理自己的内疚感很重要。一个人有内疚感,是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或认为自己有罪的感受,这种感受通过严苛的超我内化而成。

    施控者的语言和行为,会激活内疚者心中的罪恶感,仿佛自己真的做了不可饶恕的事情。可以经常告诉自己:我只是做不到完全服从另一个人,并不是错。

    在所有关系中,控制与被控制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把握的一个要点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和发展,同时能够尊重别人;愿意适当为对方做出妥协而并不感到太多自我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