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看人心深处 写都市光影

发布时间:2022-12-09 15:49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 口述:潘向黎  作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潘向黎,小说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博士。出版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十年杯》《我爱小丸子》《轻触微温》《上海爱情浮世绘》等,散文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等,共三十余种。短篇小说五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榜,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写作对我来说,起初是出于感情,因为喜欢,后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作,是有一些人对我的写作和内心极其重要,他们写过所以他们在,而我写着故我在,我一直写下去,是为了和他们一直交流下去,为了永远、永远不告别。

    在生活里,其实我很宅,不喜欢社交,所以写作也是我与人见面,与人聊天。我阅读别人作品,别人阅读我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我也获得了很多朋友。

    2020年5月,我告别了从事22年的文学编辑生涯,开始专事写作。可以沉浸于其中的写作令人兴奋,于是我写了《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和《上海爱情浮世绘》两本书,分别于今年3月和9月出版。

    写《上海爱情浮世绘》这部小说,是我间隔十二年后,重回小说跑道,我很高兴。有一些读者也很高兴。

    在这本书里,我写了九篇相对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小说,写大都市的人心和世情:《旧情》中爱的失而复得,《觅食记》中两位“重度脸盲症”患者的歪打正着,《睡莲的香气》里中年人的秘密,《梦屏》《荷花姜》里的各式各样的临阵恐婚,《你走后的花》中的爱而不得和漫长等待……在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人生起伏中,有着人心深处的种种感触,以及都市的变幻光影。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明确以上海为背景写了一个系列的短篇小说集,可以说上海不仅仅是背景,其实是主角,可以说这本书是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 

    之所以这么做,有一个原因是我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年,对这个城市越来越有感情,慢慢发现它也参与了我的审美观,而且认为自己对上海也渐渐有一些了解了,所以决定这个系列就写上海。

    从书中的人物细节、语言描写等就可以看出,只有在上海这个城市才能发生的故事,故事的根根脉脉就扎根在上海。

    说到上海,有人的印象是繁华,时尚,妖娆,我倒不觉得。在我看来上海的城市气质要清淡收敛得多。这座城市的气质,我觉得最突出的在于她的理性,矜持内敛务实克制,细节上注重精致。这有可能强化了我的写作上含蓄、节制、点到为止的风格倾向。

    一个城市,对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一个作家来说,审美方面应该多少也有影响,从作品中就能看出。

    在《觅食记》这个短篇小说中,讲述了一个颇有烟火气息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苏允沛是一位在公司上班的都市白领,她喜欢每天中午到公司所在的H广场中名为“粒粒米”的快餐店就餐。有一天,她在排队时和一个面熟的小伙子错认为老同学,于是歪打正着地成了“饭搭子”。后来,他们顺理成章谈起了恋爱,“吃”出了富有烟火气的爱情。

    《兰亭惠》是一家虚构的餐馆的名字,一对50多岁的上海夫妻,怀着对儿子前女友的爱和疼惜,请伤心的女孩子吃饭,想表达对女孩子的歉疚和安慰,他们两代人之间对爱情的态度,从一个侧面也表达了两代人对婚恋的不同选择。

    我经常说,爱情是人生中拥有为数不多的自主选择,你没法选择出身,也许也没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爱情可以自由选择,能够从寻找美好的爱情开始,发掘更多的人生可能,能够激励自我,获得很好的成长机会,甚至那是人生最宝贵的成长。

    我生活在上海,我既深深地受惠于它,就不应该一直假装清淡,故意和它拉开距离,说:你是你,我是我。所以这次就怀着对上海的感情,写写上海。我过去也一直写都市,但是这一次,这个都市是上海,我深爱的城市。

    我的小说,百分之七十的读者是女性,可能因为我小说中大多数主人公是女性吧。这些女主人公的生活都不那么平顺、不那么轻松,但她们在事业上竭尽全力,在感情上或热烈或内敛,都自尊自持,最重要的,她们都有源于内心的激情和自己的底线。

    比如《我爱小王子》里的姜小姜、《无雪之冬》里的徐珊珊、《白水青菜》里的妻子、《永远的谢秋娘》里的谢秋娘、《穿心莲》里的女作家深蓝、直到《荷花姜》里的“荷花姜”和《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柳叶渡……

    这些小说,表面上是写了很多个都市感情故事,其实我写了一系列的都市女性人物,也剖析都市中多种多样的婚恋观和人生观,她们身上有一些新的东西。我笔下的男男女女,虽然每个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局限和困境,但是我没有简单谴责谁、批判谁,而是一视同仁地去写他们的无奈、他们的伤感、他们的振作和他们的心理成长。城市里,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面临各种考验和选择。写小说的人,首先要理解人体谅人,然后贴着真实去写——都市生活的真实、人心的真实,这样,才可能传递一点来自文字和想象力的光亮和暖意。

    可以说,我写小说是陪着自己书中的人物成长,每天都在与“她”“他”对话,他们是我的好友,他们的心事我知道。女人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和不断完善自己。我小说里的女性都有自己的事业和价值观,会不断思考,也会享受生活,不管有没有爱情都不会在内心看轻自己,不会为了感情撒泼打滚、呼天抢地,而是不断自省,不断提升。

    当代都市女性,不再为了生存、宗族、舆论而去结婚生子,而是“因为爱所以爱”;如果暂时没有遇到爱,也会珍视自己、把握人生的各种可能。这是时代给了女性选择的可能,这是一种进步。

    我写小说的时候,不会事先有“传递出女性的力量”这样的打算。但如果说我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传递了某种力量,那我也觉得挺好。

    不过,这样的小说不好写,小说里的她们都很讲分寸,比较矜持,对我最大的考验在于要让想象力穿透她们表面的云淡风轻。

    《上海爱情浮世绘》中的《你走后的花》,塑造了一个清雅、幽淡而注重精神生活的女性:林疏云。在现在的大都市里,确实有一部分这样的女性,凭借专业技能,依靠自己过上了优裕的生活,精神独立,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在人海中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地生活。这一点,非常美好,非常鼓舞人,要知道人生不易,有女性达到了这个境界,我特别欣赏,也特别希望分享给大家。

    小说给读者的影响,我想是因人而异的,我并不清楚。对我自己来说,因为塑造了这些人物,结果是给自己带来了两种朋友:一种是作品里的这些人,她们对我来说最后成了我的朋友。一种是生活中的朋友,就是读者,因为认可我笔下的人物,而和我成了心灵上的朋友。

    与诗的结缘,应该是从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诗开始,他领着我读古诗词,培养了我对古诗词的兴趣。父亲潘旭澜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但是他并没有希望我成为作家,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他更希望我成为评论家。

    我出生在福建,在我12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那之后,我在父亲的书架上可以读到很多古典诗词读本,听父亲在日常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无形中让我对诗词有种不言而喻的情感,把那些诗人、词人读成自己的友人、亲人。

    2018年,我出版了《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读诗散文随笔,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在谈古诗词,也是在写亲情、友情和对生活的思考,发自肺腑。

    “梅边消息”,意思是从梅花边上寄出的消息,古诗词让我想起一片梅花,经历过漫长时间,古诗词仍像梅花,飘着一缕清幽而沁人心脾的香气。

    今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这是我写的第三本古诗词随笔集,也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谈及近60位古代文人,沉浸式赏鉴100余首古诗词。

    之所以以“古典的春水”命名,因为我觉得古诗词的魅力以及对当代人的影响力,就是“迢迢不断如春水”,而且它并不是渐行渐远渐弱,而是“渐远渐无穷”,所以最后决定叫“古典的春水”。

    书中的代序《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这篇文章,当初发表的时候就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这篇文章里,我回忆了我少年时代不喜欢杜甫,虽然父亲是杜粉,但我一直不喜欢杜甫。结果在我三十多岁的一个黄昏,偶然重读《赠卫八处士》,当时就流下了眼泪。诗中传达的那一幕感同身受: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让同一片灯烛光照着!可都不年轻喽,彼此白了头发。再叙起老朋友,竟然都死了一半……才明白,年少时,我不懂杜甫,是因为自己太年轻,经历得太少,而杜甫到底是杜甫,他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这一天。

    所以,我总觉得,读古诗词是不用劝也不能劝的,就像不能劝人结婚一样。你说什么年龄是适合结婚的年龄?当然是他(她)有能力结婚而且想结婚的时候啊。读古诗词也一样,时候不到读不进去,时候一到,一读马上就入心了。当然也有人就是一辈子不喜欢,这也正常,就像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爱过一样。没法勉强,也没必要勉强。这种事情要看缘分。

    小时候读不懂的诗,到三十岁突然恍然大悟;年轻时一点都不喜欢的诗词,到中年突然喜欢了;春风得意时不喜欢的,潦倒彷徨时却被深深感动;在长辈膝下承欢的时候觉得平淡的句子,到了孤身一人闯荡他乡时就觉得句句写到心坎上。这些都很正常。

    所以很多家长问我,怎么让孩子喜欢读古诗词?我的回答是:这事不能急,不要强迫,一强迫就败坏了胃口,反而一直没有兴趣了。如果实在觉得很着急,不如家长自己先好好读古诗词、背古诗词吧。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经常读古诗词,对孩子总会潜移默化的。

    我是个专业作家,在诗词方面我是个票友,虽然写了三本有关诗词的随笔集,不能因为作为票友唱了几嗓子,大家出于鼓励而鼓掌,我就昏头了。我得下台,干回本行去,回到写小说的跑道。

    对于写作来说,我觉得最难的是时间不够,对我来说,钻石不是真正的奢侈品,可以专心写作的时间和环境才是。写作需要充足的时间、体力和平衡的内心。

    除了写作和阅读,我几乎没有爱好,就是每天都喝茶。还有我喜欢植物,随时随地遇到花草,常常会停下来欣赏。

    我过去写作一向缺少计划,想起什么就写什么。现在觉得人生苦短,不能总任性,所以,未来我希望主要写小说。至于写什么,是长篇还是短篇,这个还没想好,目前我在准备,等准备好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