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热爱而坚持 于传承中创新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苗洁,女,山西太原人,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一级导演。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着“三晋第一刀马旦”的美誉。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等荣誉,并多次荣获一等功。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富贵图》《杨门女将》等,折子戏《凤台关》《打神告庙》《扈家庄》《放裴》等,现代戏《油灯灯开花》《小卒子过河》《麦穗儿黄了》等。

    这次能够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山西戏曲界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既感到使命光荣,也感到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激发了我传承晋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动力。

    我从事文艺工作,并不意外。我的父母都是晋剧演员,父亲苗秀茂是著名小生演员,母亲田翠兰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的徒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文艺有着一种难以言明的喜欢。

    11岁那年,我考上了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戏曲音乐。在那里,我的表演天赋渐渐显露,加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校长沈金义就建议我去学戏曲表演,按照当时戏曲演员的条件来看,长胳膊、长腿的我似乎并不合适,但是内心的热爱,坚定了我学戏曲表演的信心。

    山西省戏曲学校学圆了我成为戏剧演员的梦,一开始,我坚持从难度最大的刀马旦学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饱尝练功之苦。

    不过,有付出也就有回报,在学习期间,我以一出《凤台关》获得了山西省第三届教学剧目汇演一等奖,这份奖项来之不易,那不仅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奖,也是在自己练功受伤后依然坚持演出才收获的回报,这更激励我要学好戏剧表演。

    山西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四大剧种。而我与晋剧有缘,从学校毕业后,我进入了山西晋剧院,开始了我的晋剧演员生涯。

    在山西晋剧院,我继续保持自己勤奋练功的习惯,没有一天间断,如果没有对晋剧的热爱,我想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又或许自己始终如一地坚守付出,表演的机会就来到了我的身边。

    晋剧院那年演出《梨花归唐》,当时的主演突然生病,领导问我,能不能在一天之内接下这个戏,我立刻回答说能。当时,我的内心是比较自信的,不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演好这场戏,把樊梨花的风采展示出来并不容易,好在我平时注重艺术积累,持之以恒地练功,从未懈怠。没有想到,那场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山西省首届“杏花奖”。我的本功行当是刀马旦,但这样临时让我顶上去演出的机会多了,我就逐渐扩展到青衣、小旦、花旦等其他行当,最后大家给我一个“美誉”,说我是“最放心的演员”。

    也是在那一年,我几乎囊括了山西所有的戏曲艺术奖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作为一名演员,既能够找到自己发展方向,又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是我莫大的荣幸,这也成了我对晋剧艺术不懈追求的源源动力。

    追求——认真演绎舞台每一个角色

    在山西省晋剧院时,我参演了《油灯灯开花》《小卒子过河》《麦穗儿黄了》等许多新编现代戏。从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到获得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些荣誉不断激励我勇攀艺术高峰。

    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同时,我没有忘记继续磨炼自己的艺术功底,依旧整日泡在练功房。并且,一心琢磨如何拥有“一技之长”——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水袖的挥舞能够让表演更具有魅力,更丰富人物的表现力。一般舞台上挥舞的水袖也就3~4尺长,但我挥舞的水袖长度有7尺,我不断练习通过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等上百种姿势,表达舞台上人物的艺术张力。

    而在每一场戏中,我都认真演绎每一个角色,无论是《梨花归唐》中聪慧勇敢的樊梨花,还是《凤台关》中坚贞不屈的张秀英……我始终认为,只有精湛的表演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2000年,我在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的展演中,以《凤台关》作为自己的表演剧目,这段只有19分钟的表演,却赢得了全场20多次的掌声。这让我感到十分意外,也正是因为这出戏,我赢得了“三晋第一刀马旦”的美誉。

    追求艺术永无止境,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能力,我又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成为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的学生,跟着她潜心研究晋剧唱腔。

    从山西晋剧院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这样的选择,让我有了一个稳定的团队的支持,从而使我开展更多有利于晋剧传承与发展的工作,同时,我也从单一的演员转变为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戏曲人,这对我更好地传承发展晋剧,发现培育戏曲人才有了更大的帮助。

    当时我一到学校工作,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戏曲系竟然没有专业的晋剧教材。我想,我可以从这里入手,在编写专业教材、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带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这些年,我带着团队,先后编写了5本晋剧专业教材,出版了由60个晋剧教学剧目组成的光碟集。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出版了我的个人文集《谈戏说艺》,还把我的演出经验转换成教学课程《晋风戏韵》,这个课程不仅获得了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还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现在,这门课程在“智慧树”网上线后,全国上百所高校的数万名同学都能通过在线学习。让更多人了解晋剧艺术,这是一件令我很欣慰的事。

    戏曲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卓越的艺术家,我希望这些青年演员能快点成长起来,希望在他们中间能多出优秀人才,这样晋剧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人才的保证。

    记得有一次在北京学习,我听到了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的夫人张玮老师所做的关于新编现代戏的一个报告。张玮老师说:“我们现代人如果不讴歌身边的好人好事,这个任务交给谁去完成呢?”听到张玮老师的这句话,我大受启发。

    为此,我带着团队,排演了几部大戏。这几部大戏演出后,都得到了观众的肯定,获得了不少荣誉。在这些戏中,我参与了编、导、演的工作,由我带着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演出。通过晋剧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几部大戏的排演,我个人获得艺术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院的戏曲教学团队,同学们也获得了舞台的实际锻炼。

    比如《托起太阳的人》《眷恋的土地》两个新编现代戏。其中,《托起太阳的人》是关注职业教育的剧目,作为一名在艺术类职业院校工作的教师,推出一部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剧目,可以说是我的职责所系。《眷恋的土地》是关注“农民与土地”的剧目,山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正在积极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的农业品牌,演一部以“农民和土地”为主题的剧目,可以说是山西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农业文化传统的省份的应为之事。

    关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是我的创作导向,像这样的新编现代戏,我将来还会排演下去。

    自古以来,戏曲塑造了许多民族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在这新时代,能将身边的好人好事、身边的普 通人的事迹搬上戏曲的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是作为多年从事晋剧艺术工作的我,责无旁贷的事。

    有人说我在舞台上获奖无数,在讲台上桃李满天下。对我而言,我只是做了我自己该做的事,学戏、演戏、教戏、排戏,组成了我从艺45年来的全部生活。因为热爱晋剧,所以无悔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