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女性拼出新图景 王秋霞 风雨兼程,以科技创新守护土壤健康

发布时间:2024-01-08 15: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如果土壤是农作物孕育的“胎盘”,那么,像王秋霞一样治疗土壤疾病的科研人员就是土地母亲的“产科医生”,是他们帮助农民种下的粮食、蔬果长出好苗子、结下好果子,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46岁的王秋霞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在2023年的最后几天,王秋霞依旧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天还没全亮就出发去参加行业会议、回来赶写科研项目总结、指导研究生试验、写新项目计划书……大有要一直冲到2024年元旦也不停歇的架势。回首2023年,她笑着说:“日一程,夜一程,晨光微起时启程。风一程,雨一程,为了土壤消毒风雨兼程。”

    这一年,王秋霞的脚步踏遍云南、安徽、湖北、山东等多个省份的田间地头。乡村振兴,让农民增收是大事。多地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但高附加值作物连茬种植后,往往土传病虫害发生严重,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轻者减产20%~40%,严重时减产6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当病原菌和虫卵在土壤里累积以后,复种的年头多了就容易发生土传病害,导致作物连作障碍。我们的目的就是控制土传病害发生,找到一项技术恢复土壤的健康,让它能够可持续地产出高附加值的作物。”为此,王秋霞团队自主研制了适合我国种植模式和土壤特性的土壤消毒技术及装备8项、微生物菌剂产品22个,有效控制土壤有害生物、破解连作障碍难题,实现降低作物生育期农药和肥料用量17.2%以上。

    “我们在作物种植之前对土壤进行消毒,这样就把土壤里的病害治掉,再补充一些有益菌,让土壤恢复健康,作物长得就会比较好一些。”王秋霞介绍。

    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在了云南文山的三七、甘肃兰州和永靖的百合、山东和安徽的生姜、湖北麻城的福白菊等作物上。2022年,永靖推广应用了这项技术用于3200亩作物,今年又应用了2600亩。“当地的乡村振兴资金可以资助老百姓一家报名消毒一亩地来推广这项技术,农民们由去年的观望到今年积极申报,甚至自己掏钱应用这项技术在自己的地里。”王秋霞自豪地说。

    在云南文山,中药材三七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三七种植一茬需要三年,种过三七的地要间隔十五年才能再种。“采用我们的技术治理土壤,三七轮作间隔年限由原来的15~20年缩短到3~5年,与新地种植相比增产20%~30%。”王秋霞表示,目前这项技术在云南三七地上推广了上万亩,“农民们笑在脸上,我们喜在心中。”

    解决了土壤病害还不够,今年,王秋霞还承担了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的专家帮扶组的工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提到接下来的科研计划,王秋霞坚定地说:“明年还要继续深入田间地头,解决这些高附加值作物的土传病害,以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让农民致富。”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