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智能铁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得者李平

发布时间:2024-03-07 13:07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得到这个荣誉,我既激动又兴奋。作为铁路工程团队的一员,这个奖项不仅属于我个人,更是属于我们整个智能高铁创新团队。它代表国家对铁路行业发展的认可,对我们铁路工程师的认可,我感到很自豪。”谈起首次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评选表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科院”)首席研究员李平难掩激动。

    从1996年加入铁科院进入中国铁路行业至今,28年间,李平一直在铁路行业深耕探索,与团队不断攻坚克难,为我国智能高铁持续领跑作出贡献,勇攀世界铁路科技高峰。

    28年“老兵”见证铁路大发展

    “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新时代铁路工程师感到自豪。”李平说自己是一名铁路“老兵”,1996年她加入铁科院,幸运地赶上了铁路发展的黄金时代,亲历了中国高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全过程。

    李平刚到铁科院电子所工作时,我国还没有修建高铁,铁路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从1995年到2005年,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铁路信息系统大多是围绕业务部门需求独立建设,花费近10年时间才基本实现铁路运输、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主要业务的信息化覆盖。”

    当时,电子所主持研发了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1.0版本,目标是实现计算机售票,替代传统的手工售票,系统在全国多个车站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售票作业效率和客运服务水平。此外,围绕运输管理、调度管理、工务管理等,中国铁路也相继开发了TMIS、DMIS、PWMIS等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传统手工作业的计算机替代。

    李平感叹,28年的更新迭代,中国早已从当年的各系统独立部署的信息化阶段步入“上云、用数、赋智”的数智化新阶段,“这是翻天覆地的进步。”

    从0到1填补“世界的空白”

    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4.5万公里。如何支撑这样一张庞大高铁网的高效安全高质量运行?李平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年,她一直致力于相关工作研究,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来,她的工作重点集中到智能铁路和铁路大数据的相关研究。

    2016年,由李平牵头的铁路行业第一个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正式组建,提出铁路数据服务平台总体方案,制定铁路大数据应用场景,完成铁路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并在国铁集团、多个铁路局取得应用。2017年,李平在铁科院的支持下组建智能铁路研究团队,开始智能高铁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什么是智能高铁?李平介绍:“我们总结了几句话来代表智能高铁的智能,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此外,从高铁的生命周期看,它是一个百年工程,涵盖了勘察设计、工程建设、一直到运用维护,本质上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

    李平所在的智能铁路团队首次提出了智能高铁的定义内涵,也构建了智能高铁的体系架构,同时集成大数据和相关算法构建了智能高铁的大脑平台。“我们的成果填补了世界空白。”李平说,团队创新提出的智能高铁体系构架,已经发布成为国铁集团技术标准,智能高铁技术体系被国际铁路联盟(UIC)采纳并正式出版,为世界智能铁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有幸能做从0到1的创新工作,我们整个团队都觉得意义非凡。”李平说。

    “3个3”秘诀把“珍珠”捞出来

    作为“开荒团队”,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但初建大数据中心时遇到的困难,让李平尤其难忘。

    “我们当时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如何把全路将近百个统建系统的核心数据汇集到平台。”李平说,“当时,我们的技术手段和高层次分析人才都不够完备,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无从下手的问题,时任大数据中心主任的李平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吃不好也睡不好。这时,李平的一个老领导找到了她,“他对我说,我们做高水平科研有‘3个3’。要了解研究领域里最经典的三本书;找到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三个人;到该领域最知名或水平最高的三家机构,去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怎么做。”

    这段话令李平茅塞顿开,之后,她带领团队按照“3个3”潜心钻研、认真求教,很快找到了铁路大数据应用的切入点,最终把沉淀的数据“珍珠”一个个捞了上来。

    谈到未来的发展,李平认为:“无论国家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她还惊喜地发现,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女性科学家和女性工程师的身影,她期待和更多同伴一起贡献巾帼力量,创造出更多新的科研成果。

    “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智能铁路科技创新的队伍,一起把科创成果发扬光大,推动我国在世界智能高铁领域持续领跑。”李平说。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