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引导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发布时间:2022-10-14 14:31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父母可以对孩子有所期望,但更要尊重孩子,唯有放手,给他做梦的权利与探索世界的勇气,孩子才能安心远航,长出翱翔的翅膀。父母虽无法庇佑孩子一生,但可以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变失望为希望,换打击为鼓励,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成长的风险。还要鼓励孩子,哪怕平凡,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奔赴山海。

    每个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期都曾经历过三次失望,越早发现,越早接受,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每个父母都会畅想孩子未来的样子,但很少有父母的期待能和孩子的梦想不谋而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个亲子小互动:父母在纸上写下孩子的梦想,看能不能猜中孩子们提前写好的答案。我当时信心满满认为对航天有极大热情的儿子一定想成为宇航员,谁知儿子写下的却是成为“设计师”。

    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所以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为孩子规划一条人生“捷径”,可惜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梦想成“龙”。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妈妈”概念,其中就包含父母的分寸感:父母可以对孩子有所期望,但更要尊重孩子,最终的控制权与决定权一定在孩子手上。

    诚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很难控制的天性,但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有期待,但真正的爱是学会消化失望。孩子的人生,承担结果的只有他自己,唯有放手,给他做梦的权利与探索世界的勇气,孩子才能安心远航,长出翱翔的翅膀。

    李玫瑾教授曾说:“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孩子渐渐长大,很多父母还在沿用小时候的教育方式,亲子大战一触即发,父母却不曾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权已经失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追求自我意识。从向内的穿衣打扮,到向外的交友生活,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化要求。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只有父母和他们站在一边的时候才会“选择性听话”。

    那些长大后依然和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为父母愿意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做朋友,认同他们的选择和决定。一旦父母和他们站在了对立面,父母的话就会快速“失效”。可惜的是,很少有父母能注意到这点,他们会习惯性掌控孩子的生活,而这样收到的只能是叛逆的反抗。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前喻文化”,意思是在传统社会里,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晚辈需从长辈那里学习经验。所以在过去的教育里,父母之命不可违。但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的信息也愈发全面,他们认识世界的渠道从以前单一靠父母教导到能自己独立探索,导致父母在他们心里不再权威。所以,上天赋予父母教育孩子的权利,通常只有十年左右的有效期,无论用或不用,它都会像食物一样准时过期。到了此时,父母也不必失落、不必慌张,坦然和孩子站在一边,给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和最温暖的鼓励,就是最好的教育。

    为人父母,当我们引领着一个小生命来到人间时,总是习惯性地满怀期待。记得网上曾流传一句话:相信每对父母都曾经历过,从幼儿园时“我家孩子一定是一个天才”到成年后“能顺利结婚就行”的幻灭。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期待中的大人物,而是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做父母的都应该拥有底线思维——让孩子成为平凡的普通人,尽管普通但却拥有幸福的能力。

    父母虽无法庇佑孩子一生,但可以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变失望为希望,换打击为鼓励,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成长的风险。还要鼓励孩子,哪怕平凡,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