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做一个懂感恩、懂友善的人

发布时间:2023-07-28 16:31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少年儿童祝贺节日,并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这一重要指示从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日常行为习惯、道德认知和情感以及创新发展等几个关键方面,给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也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广大家长以及全社会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基本的方向。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懂感恩、懂友善,说的是一个人要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感恩”一词被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友善”则是一种对人对事的基本态度。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取向是中华文明思想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习俗。

    第一,感恩是一种积极、科学的认知。感恩与友善是文明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它是建立在作为社会的人相互之间关系基础上的。正因为如此,懂感恩、懂友善的人一定是一个懂自己,也懂他人的人,一个能够正确认知自我的人。自私自利,心中只有自己的人不会懂得感恩,也不能友善。在这个意义上说,感恩与友善是和人生目标、担当责任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第二,感恩与友善是一种道德、美德,是在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引下的积极的社会行为,懂得感恩与友善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并不断修正人际关系的人。感恩与友善是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种道德准则既包含在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等日常行为特征中,也包含在回报祖国、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中。

    第三,感恩与友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情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个自私冷漠,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在人群中呈现出无情冰冷的状态,生活中鲜有快乐温暖的人。说到底,情感是人内心的各种感觉,是思想和行为的综合性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它表现在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及生理反应中。情感大多时间表现在个体与外界相处当中,但它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例如喜怒哀乐惊恐丧爱等。情感的不同表现和当时的主观体验、现实心情有关,但背后则是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等立身为人的基本要素。情感是感觉,是思维概念,同时也是综合的人格人性的概念。所以教会孩子感恩与友善,一定意义上是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等综合的素质教育。

    第四,感恩与友善是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与友善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感恩与友善成为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人民大众都懂得感恩与友善,都拥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灵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必将在全社会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彰显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凝聚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氛围,以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风气。这样的社会就一定会给每一个个体带来温暖快乐、幸福和谐。

    感恩与友善的教育从娃娃抓起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感恩与友善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首先要以孩子为本,紧密联系孩子所生长的现实环境,把感恩与友善教育丰富的内涵演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内容。如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去认识感恩、理解友善;从身边的具体事件出发,让孩子们去寻找辨析周围的人和事,从中学会如何体验感恩,践行友善,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让孩子树立感恩与友善的价值取向,懂得什么是感恩与友善?为什么要感恩与友善?怎样才算是感恩与友善?要从价值观念追求、情感熏陶培养、行为规范训练三个方面,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起感恩与友善教育的内容体系。要通过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形式,教会孩子将感恩与友善的精神具体化。帮助孩子们感恩父母长辈,理解他们的拳拳之心;感恩老师同学和朋友,体会他们的辛苦和友情;感恩社会,感谢给我们的各方面支持。还要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学会感谢挫折和困难让我们成长的脚步更加坚实;感谢竞争对手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不断努力。特别要帮助孩子去理解认识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为我们带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感谢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让我们理解和谐与发展。

    其次,感恩与友善既是个人成长命题,也是人与外部关系的命题,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命题。因此,要积极发挥学校思品课、少先队活动等主流教育渠道的作用,在这些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养成教育的功能。养成教育和感恩与友善教育在本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是养成教育本质在于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自律自强的人格情感特征和良好的行为方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二是养成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品德、智力、体能、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三是在方法上,养成教育凸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把教育融合在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中。在一定意义上,感恩与友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的固定模式,也是一种习惯。德国的乌申斯基指出,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的道德资本,习惯的核心本质是人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框架,指导少年儿童在行为模式、公共行为秩序、国家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有层次地推进感恩与友善教育;以培养面向未来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感恩与友善习惯养成背后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的培养;要以儿童生活全景为场域,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方向,重视少年儿童日常行为的培养。

    再次,高度重视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最重要阵地,在养成教育中占重要位置。因为家庭教育是以抚育为主的教育,家庭主要影响孩子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照料里,具有随意性、零散性特点,家庭教育是融入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教育,其人或物的多元主体性,渗透、影响、互动的突出特点和对感恩与友善素养进行养成教育的理念及特征高度契合。而且,家庭教育主要形式是“身教”、父母期望、教养态度、家庭环境,家长是否懂得感恩与友善,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感恩与友善?家长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平时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家庭中是否有相互关爱支持、和谐的情感氛围?这些每日每时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会品质,特别是能否懂得感恩、友善。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