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被歧视?人社部、全国妇联等九部门给你撑腰

发布时间:2019-03-05 09:14 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妇联
分享到:
  •    2月21日,人社部就业司发布公告,人社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对招聘环节中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作出了细化规定:

       招聘不得限定性别或性别优先,

       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

       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

       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

       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

       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因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招聘信息接受行政处罚等情况纳入人力资源市场诚信记录,依法实施失信惩戒;

       对涉嫌就业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开展联合约谈,被约谈单位拒不接受约谈或约谈后拒不改正的,依法进行查处,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

       人社部表示,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推动妇女更加广泛深入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当前我国妇女就业情况总体较好,但妇女就业依然面临一些难题,尤其是招聘中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屡禁不止,对妇女就业带来不利影响。《通知》将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平等就业。

       《通知》规定

       依法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

       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各部门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带头遵法守法,坚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行为。

       《通知》规定明确

       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因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招聘信息接受行政处罚等情况纳入人力资源市场诚信记录,依法实施失信惩戒。

       为确保有关要求落到实处,《通知》要求

       建立联合约谈机制,畅通窗口来访接待、12333、12338、12351热线等渠道,及时受理就业性别歧视相关举报投诉。

       根据举报投诉,对涉嫌就业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开展联合约谈,被约谈单位拒不接受约谈或约谈后拒不改正的,依法进行查处,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

       《通知》提出

       将健全司法救济机制,依法受理妇女就业性别歧视相关起诉,设置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积极为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帮助,为符合条件的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妇女提供司法救助。

       以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为重点,为妇女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组织妇女参加适合的培训项目,鼓励用人单位针对产后返岗女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加强中小学课后服务,缓解家庭育儿负担,帮助妇女平衡工作与家庭。完善落实生育保险制度,切实发挥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加强监察执法,依法惩处侵害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特殊劳动保护权益行为。对妇女与用人单位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申请仲裁的,要依法及时快速处理。

       《通知》规定

       将推动树立一批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用人单位典型,对表现突出的推荐参加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等创评活动。

       《通知》要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妇女平等就业,履职尽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施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招用工行为的监察执法,引导合法合理招聘,加强面向妇女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门要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

       司法部门要提供司法救济和法律援助。

       卫生健康部门要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国有企业招聘行为的指导与监督。

       医疗保障部门要完善落实生育保险制度。

       工会组织要积极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用工。

       妇联组织要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相关评选表彰,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妇女的关心关爱。

       人民法院要积极发布典型案例、指导性案例,充分发挥裁判的规范、引导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妇联组织等部门对涉嫌就业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开展联合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