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会要争做地方群团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上海市总工会主席洪浩谈上海工会改革一周年

发布时间:2019-10-25 17:41 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
分享到:
  •   上海工会改革已满一年,作为上海承担的又一项“先行先试”改革探索,一年来,本市工会组织在机构设置、干部制度、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长期存在于工会组织身上的诸多“水土不服”正在逐步消除。近日,市总工会主席洪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贯彻中央、市委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和市委关于党的群团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上海工会就要争做地方群团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在市委和全总的领导下,上海工会改革已经打出了漂亮的“第一拳”,今后将继续以职工满意为出发点,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之家。

      猛击一掌,掌掌击中“痛点”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群团改革工作要猛击一掌,才有力度。上海工会改革至今,您觉得这“猛击一掌”,“猛”在哪里?是否击中了上海工会在思想理念、组织体制、干部管理、方式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症结?

      洪浩:的确,改革需要勇气,要有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要有敢于正视群众批评、倾听群众呼声的勇气。如果再不改革,工会终将被职工所抛弃。

      上海工会改革一年中,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些变化的发生,就来自于改革的“猛击一掌”,并且掌掌击中了工会的“痛点”。

      第一个“痛点”,我们打破了工会组织惯有的“倒金字塔”结构。针对机关脱离群众、机构臃肿的毛病,采取补基层、精机构、减编制等措施,实现了机关“瘦身”、基层“强身”,通过专职、挂职、兼职“三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过去工会干部的单一来源渠道,拓展入口;打破了工会的行政壁垒,增强组织活力;打通了工会干部与一线基层的通道。这个做法为区总工会、产业局工会带了个好头。

      第二个“痛点”,我们瞄准了工会的“钱袋子”。我们改变以往做法,通过压本级、保基层,把更多的经费投放到基层,确保基层“小三级”工会经费充足,机关用钱紧了,基层有钱办事了。同时,针对工会经审制度的薄弱环节,我们引入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职工会员监督,严格完善经审流程,坚持把工会的每一分钱用到实处。

      第三个“痛点”,我们不断“挤水份”,努力把工作做深做实。提倡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不搞弄虚作假的表面文章,坚持透明公开,让群众监督。

      第四个“痛点”,我们打破利益藩篱,跨出自娱自乐、自拉自唱的自我循环圈。年轻的工会干部们从高楼深院走向基层,工作方式更接地气,离职工更近了,也时刻把党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职工利益放在心底里。

      当然,改革总有阵痛,我们也有过迷惘、痛苦,也碰到过许多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家在认识上达成更多共识,在行动上更加步调一致,呈现出心齐气顺、干劲十足的良好势头。

      强基层,“神经末梢”更通畅

      记者: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基层”,您认为相比改革之前,现在的基层“强”在哪里?

      洪浩: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工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革的关键所在。眼下,“强基层”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机构强了。组织架构日益完善,“小三级”工会体系逐步健全,挂编制到基层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基层人手不够的大问题;另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逐步强大,成为基层工会工作的有力“臂膀”。“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按照每2000至3000名会员或30至50家工会配备1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比例,建立一支3000人以上、来源广泛、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素质优良、心系职工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

      其次,干部强了。一系列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工会干部的素质,成为活跃在职工队伍中、具有号召力的“社会活动家”。

      第三,财力强了。从市总工会到各区总工会,对基层工会经费给予大力扶持,使基层有钱办事。

      第四,服务和维护职工的能力强了。喊破嗓子不如办好案子,今年以来,市总工会聚焦维权服务主业主责,构建工会法律援助、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会维权工作体系,让职工在每一起劳动争议的合法诉求调处中感受到工会的关怀和关爱。截至2016年11月18日,全市各级工会共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9493起,远远超过去年全年3656起的办案量。就在不久前,我们也收到了普通职工写来的表扬信,感谢工会为他争取到应有的权益。

      另外,依法治会、依法管会的能力强了。以往基层工会开展工会组建工作主要是找老板,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一套模式,老板不同意工会就无法组建。现在,基层工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通过体制外建会、网上入会,将有意愿加入工会的职工组织起来,倒逼企业建会,并通过加大服务力度、创新工作方式,使基层工会转起来、活起来,改变了以往“僵尸工会”、“老板工会”的现象。

      转方式,读懂职工的心

      记者:眼下,基层工会普遍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那就是,经济形态的多元化导致职工流动频繁,年轻职工、农民工等对工会组织逐渐产生陌生感。您认为上海工会改革能否有效消除这种陌生感?

      洪浩:是的,经济变革带来的职工队伍变化,正成为工会必须重视的一个新课题。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自我意识很强,就业方式比较灵活,而农民工等一些特殊群体也相对较为松散,流动性很大。作为工会,我们始终以职工为工作重心,职工队伍变化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就要转变。

      工会着重从当代职工特点出发、从职工需求入手,提出维权零门槛、入会得实惠、困难有帮扶、交流有平台,不遗余力地为职工提供实实在 在的服务。我们探索在基层建立职工服务站,到目前为止,全市在职工集聚度高且流动性大、工会覆盖不到的各类园区、重大建设项目、城市综合体等地,已建起170多个基层服务站,为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以及各种帮扶项目,让职工群众随时随地“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用工方式正逐步被个性化就业方式取代,比如,滴滴、快的、美团、饿了吗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催生出“网约工”这一新兴就业群体。这一就业群体集中在虚拟世界,但在现实世界却十分松散,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如何保障?如何将工会的影响力传播到这些劳动者当中?这些,都是工会改革下一步将面对的新的挑战。

      记者:洪主席,您曾说,一些工会服务与职工需求脱节,以致工会干部认为“我爱你这么深”,而职工却感觉“你不懂我的心”。这次改革是如何破解这个问题的?

      洪浩:要读懂职工的心,需要工会干部沉到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职工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有损职工利益的事坚决不做,职工欢迎的事千方百计把它做好,而不是围着领导转、隔空喊话。

      比如工会每年推出的实事工程,正在从“工会做主”向“职工做主”转变,怎么做、办哪些实事、实事办得好不好,都让职工说了算。在前期立项过程中,通过互联网、面对面征集职工意见,问需于职工;在过程管理中,问计于职工。我们建立起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的联系制度和反馈制度,各个项目定期分析、回复和采纳职工意见与建议;事后评估问绩于职工,将服务职工项目考核评价权交到职工手里,确保职工真正得实惠。

      让职工有满满的获得感

      记者: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会改革开展至今一年时间,有收获,肯定也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还需再下苦功?

      洪浩:上海工会改革仅仅跨出了第一步,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觉得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以深化。

      要在工会干部中进一步确立密切联系职工的观念,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让非公企业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继续加大工会维权工作力度,坚持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要推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使这支队伍数量扩大、质量提高,真正成为活跃一线的“社会活动家”。

      我们将继续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加大“上海工匠”培养、引领力度,使工匠文化在上海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做大做强职工服务站,将大量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两非”职工团结起来,发展到工会组织中来;同时,做大做强工会工作品牌,以精准服务、供需对路为基本要求,不遗余力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提升职工满意度。

      要采取关闭、转让、合并、托管等“四个一批”的办法,对国有企业工会投资开办的企业进行清理规范;管好职工“钱袋子”,引入外部审计,倒逼工会审计制度不断完善。

      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专兼挂制度,使三者实现有效衔接,实现工会干部“能上能下”、有序流动。

      另外,我们要把网上工会这一新阵地办好,扩大工会影响力,推动申工社微信公众号、申工社APP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紧密融合,让更多的职工群众在网上找到工会组织、参加工会举办的各种维权服务活动。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上海工会改革最终将如何惠及职工?

      洪浩:工会改革的目的是不断增强工会凝聚力,更好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话跟党走,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最重要的,是让职工在权益维护、职业发展、困难帮扶等方面有实实在 在的获得感,从而改变工会“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局面,让职工心中有工会,使工会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我想,这就是上海工会改革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