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天津新闻广播】崔蕴:“长征系列”背后的“铸箭人”

发布日期:2020-12-29 17:33 来源:天津新闻广播 分享到:

  • 天津新闻广播2020年12月27日报道:

    主持人:全国劳动模范崔蕴是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从业近40年,满怀对火箭事业的一腔热情,崔蕴从一位普通装配工成长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他不仅参与了“长征系列”所有火箭的总装测试任务,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年轻力量,为中国航天事业接力奋斗。来听记者董朗的报道:

    (现场音:5、4、3、2、1、点火!长征八号发射的轰鸣声……压混)

    本月22号,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这位“长征系列”的新成员,与其他新一代运载火箭构成大、中、小运载能力的布局,全面推进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

    长征八号是在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完成最后的总装、测试。这是火箭诞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崔蕴正是这道关卡的“总把关人”,他说,长征八号首飞成功,也让自己实现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全系列的“大满贯”:

    (录音:新一代火箭是什么?长征五、长征六、长征七、长征八、长征十一。长征八是最后一个飞的,主要解决了太阳同步轨道,就是新一代火箭,中国圆满的收官了。)

    38年前,21岁的崔蕴从航天一院211厂技校毕业进入火箭总装车间装配二组工作。那时中国火箭装配水平还很落后,测量工具就是卷尺,壳段对接需要人工操作。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崔蕴每次完成工作后,都会去其他组里看同事干活,遇到不懂的总要问个明白。闲暇时,他就去图书馆看书。凭借一股钻劲儿,崔蕴练就了一身硬本领,在2013年被评为航天一院首席技能专家。总装工艺组副组长国冰说,有一次,做火箭管接头28个点的密封,同样一项工作,崔蕴和他们做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录音:看上去比较简单,装嘛应该是都能装。(结果)28个点漏了27个,就1个点没漏,那肯定不能用了。我师父就说有一些玄机在里面,带着重装了一遍,就一个不漏。他手里有活儿,确实是技能大师!)

    在总装车间,有一句话叫“后墙不倒”,就是说火箭出厂的时间节点必须要保证。虽然有了很多先进设备加持,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装配难度也在提升,加之火箭有很多异形结构和狭小空间,许多环节依然需要人工操作。“后墙不倒”不仅是对崔蕴,更是对总装团队提出的要求。

    以长征五号为例,箭体上有5万多个零部件,螺钉数目更是巨大,装配要求不一,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火箭发射失败,所以容不得半点马虎。崔蕴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大部分成员都是一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为帮助年轻人打牢基础、提高水平,崔蕴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既是科研平台,也是实训平台,大家工作之余在这里操作教具,提高手头的精度和准确度。同时,他也努力培养大家形成认真严谨的习惯。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到车间的人,围着火箭和工作台来来回回地转悠。装配一组组长骆鑫生说,他不为别的,就为发现问题,督促大家及时改正:

    (录音:像对静电比较敏感的仪器,你要是不接地或者说是接地不牢靠的话,就有可能对这个产品造成损伤。有一段时间,他别的不查,一进现场就查地线。我总结大师就是一个把火箭刻在脑子里的人,对火箭总装的要求,严苛到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状态。)

    正是在这种极致严格的影响下,这支年轻队伍得到了锻炼与成长。500多件装配工具,每个人都能熟练运用;火箭结构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钉,?大家全都牢记在心。崔蕴欣慰地说,现在即使不在这些孩子身边,他也相信大家能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录音:这次嫦娥五号发射的时候,我正好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没有在。你像发射的长征八,我也是不在现场嘛,但是我对他们已经充满信心,这拨儿孩子是我带出来的,我还是比较了解的,现在已经基本上可以不太依靠我这根拐棍了。)

    明年崔蕴就要60岁了,他说,不管自己在这个岗位的时间还有多少,都要抓紧做好传、帮、带,培养出更多技术骨干,为我国航天事业接力奋斗:

    (录音:干了一辈子航天火箭的总装测试,就这点本事,把这点本事干好。咱们国家下一代火箭的已经开始在研制了,就得依靠他们这一代航天人了,必须把他们带好,为中国航天站好最后一班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