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天津日报03版报道:
渤海之滨,春潮涌动。4月10日至11日,上合组织峰会在津首场配套活动拉开帷幕。400余位政企代表齐聚一堂,聚焦“可持续发展”,在能源转型、基建互联、技术革新等领域擘画蓝图。
这是新朋友的初相识。中建六局与蒙古石油集团首次牵手,打造佩特维斯总部大楼,志在重塑当地的天际线。这是老朋友的再相逢。“泰达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公共事业公司总经理艾哈迈德说,在红海岸边,埃及泰达合作区已吸引超30亿美元投资,纳税近3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近万人。就在几天前,合作区二期项目首笔2.2亿元人民币贷款成功发放,开创了中埃金融合作新范式。彼此成就,共同成长,双方的合作注定是可持续的。
会场上,18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槌,超半数聚焦新能源领域,成为“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注脚。
在于家堡洲际酒店主会场,蛇年春晚的宇树机器人化身“文化使者”,与嘉宾友好握手。不远处的泥人张工作室展区,吉尔吉斯斯坦友人盯着生动传神的彩塑发问:“这是悟空?黑神话的那个悟空?”传统非遗与当代IP的碰撞,揭示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在天津,科技与生态共生的图景,让上合组织国家的友人为之动容:
联想“零碳工厂”内,智能无人立体仓库以算法优化物流能耗;长城汽车天津工厂里,焊装车间271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点焊、搬运、辊边、涂胶。密封的涂装车间更是把环保“武装到牙齿”,水性涂料把有机废气排放削减85%,阴极电泳漆技术让防锈周期突破10年……
“天津是中国的缩影,它发展得很好,很多新工厂新产品取得了成功,很多经验可以复制共享。”哈萨克斯坦KMG石化有限公司大型项目经理铁木尔·赛义特别科夫说。
“今年两会期间,听到上合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主办的喜讯,就想如果能现场感受国际盛会就好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几位学生志愿者说。在向外国友人讲解自主研发的“海上多功能平台”精密模型、热像枪、裸眼3D显示器等科技成果时,他们真切感受到国际社会对深化科技创新协作的迫切期待。
以合作破题,以绿色筑基,以智慧赋能,渤海之滨奏响可持续发展协奏曲。(记者 岳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