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央广网报道:
十余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一核辐射”,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北京天津“双城联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6月25日,第六届京津冀司法协作交流会在河北承德举行。三地法院共同谋划以跨区域纠纷预防化解、做实审判质效提升、增强司法协作能力水平为路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行稳致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拓展协作广度深度
《法治日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京津冀法院以建立健全工作联络机制、落实落细司法协作机制为纽带,以规范交流合作、强化协作实效、提升能力水平等为重点,不断拓展司法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地法院聚焦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等工作,积极保障重点推进。
三地法院紧扣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金融法治协同等方面,协力促推京津冀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北京法院推出31项改革举措,着力优化审判流程,不断降低商事主体解纷成本。天津法院探索为金融创新提供法律服务的司法听证机制,促成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落地。河北法院会同有关部门高效办成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更加便利企业破产管理人依法履职,提高办理企业破产案件质效。
三地法院在诉讼服务通办、异地执行联动、资源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有效提升区域审判执行效能,跨域司法服务“同城效应”持续强化。北京法院积极开展管辖争议问题研究,联合津冀高院就部分跨域管辖问题达成共识。天津法院探索扩大执行事项委托范围,推动三地法院在委托执行、异地执行、信息查控等方面深化协作。河北法院充分发挥京津两地鉴定资源优势,2024年以来跨域委托两地鉴定机构开展鉴定上万件。
“最高法强化协作机制的落实指导、效果评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介绍道,近年来,最高法通过召开司法协作交流会、发布典型案例、互派干部挂职交流等举措,持续促推提升司法服务保障能效。
……
十余年来,协调联动、同向发力,京津冀三地法院司法协作维护安全稳定大局有力有效,服务重大战略实施成效明显,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跨域司法服务“同城效应”持续强化,互动交流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本次交流会上,三地高院院长总结司法协作新态势、新举措,并共同签署《司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为拓展深化司法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作共护绿水青山
太行山、燕山、大运河、永定河……京津冀青山绿水相连。近年来,三地法院通过深化审执协作,联动建立生态修复基地、发布典型案例等,全方位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会上,天津海事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刘树立介绍了一起津冀两地携手保护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
广东粤某航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某航运公司)所有的“粤某运61”运轮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海域东锚地北侧发生自沉事故,沉没时船中存有轻油约2.6吨、机油约200公斤,均属危险废物,对津冀海域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且严重威胁津冀两地渔业船舶航行及捕捞作业安全。
唐山市人民检察院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后,天津海事法院充分发挥跨地域、专业化审判优势,判令粤某航运公司限期完成打捞涉案沉船、恢复海域原状的全部作业。
2024年4月,因粤某航运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完成沉船打捞,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案件执行实施面临着三大难题。”刘树立说,沉船总重达2263吨,且沉没区域为泥滩,船体深陷淤泥中,打捞作业难度大;打捞窗口期与渔民捕鱼作业期重合,沉船时刻影响津冀渔民捕捞作业及航行安全;沉船残留燃油较多,受海上风浪和潮汐影响,存在燃油泄漏、引发次生污染损害的风险,对打捞作业的除油控污要求高。
“如何防止沉船油污污染海洋,关乎海洋环境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刘树立说,天津海事法院与唐山市检察院、曹妃甸海事局以及打捞公司、防油污公司、地质服务公司等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提出油污“零污染”的沉船打捞目标,并建立了沉船打捞协作沟通机制。在打捞过程中,天津海事法院再次与检察机关、相关行政机关通力合作,全程指导、监督打捞作业。
“2024年10月,沉船船体打捞完毕,无油污外泄,并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验收,案件圆满执结,展现了津冀司法协作联动的强大力量。”刘树立说。
合力化解跨域纠纷
近年来,三地法院强化定分止争,探索深挖合作潜能,全力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保障,“同城效应”持续强化。
位于北京市的北京倍某照明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倍某公司)与位于河北省的开某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开某公司)签订了照明工程分包合同。北京倍某公司依约完成施工,但竣工验收结果显示工程质量存在缺陷。双方结算后,因工程维修产生争议,河北开某公司未全部支付到期工程款,北京倍某公司遂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河北开某公司支付拖欠工程款。
“考虑到双方企业分别地处北京、河北,为了更能体现调解的客观中立,化解双方抵触情绪,赢得当事人信任,我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从特邀调解组织名册中选取了位于天津且经天津法院认证的调解组织,委托该调解组织进行线上调解。”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院长郎立惠分享了一件京津冀三地法院共建共享共用调解组织、跨区域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例。
郎立惠说,调解组织选派了擅长建工类纠纷的调解员。调解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给出专业化建议,引导双方就维修项目达成一致意见。为了彻底解决纠纷、实现案结事了,在人民法院依法指导下,调解员对尚未达到支付条件的质保金及后续维修项目的处理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得到当事人同意,双方顺利达成和解,并按照调解协议主动履行完毕。
通过司法协作合力化解跨域商事纠纷的探索,来自实践中的迫切需求。郎立惠说,近三年,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受理涉北京、天津当事人商事案件总量达1660件。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积极整合三地调解资源,将北京、天津的商事调解组织纳入本院特邀调解组织,建立调解共享名册,扩展当事人选择空间,形成“跨域协作、优势互补”的联调共治机制。委托调解时根据纠纷类型和当事人意愿,灵活选用三地调解资源开展线上调解。
“本案的处理为京津冀法院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跨区域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可参考模式和路径。”郎立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