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津云报道:
津云新闻讯:8月1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会上,滨海新区副区长罗平就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有关落实情况以及国家支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罗平表示,滨海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战略合作功能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五年来,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锚定战略合作功能区定位,奋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中展现滨海作为、贡献滨海力量。
滨海新区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大力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及创新业务板块,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一级总部、国家管网集团LNG二级板块等一大批新设机构落户,累计落地北京来源重大项目投资额超2500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
同时,滨海新区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滨海新区创新资源加速纳入首都科创圈,7家单位加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体系,12家单位列入京津冀概念验证平台清单,形成了“北京研发、滨海转化”的创新协同模式;在区域产业协作方面,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体系,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等成功晋级国家队,合成生物、脑机交互等未来产业引领区域合作,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投入运营。
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兴港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津石高速、塘承高速竣工通车,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航空口岸可免预约7×24小时通关和“空中申报、落地通关”。滨海新区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冀鲁地区实现检验互认,1108项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体化、同城化水平不断提高。
罗平表示,2024年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是继2006年国务院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后,立足滨海新区发展实际,立足滨海新区发展基础,提出的新一轮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关心厚爱、信任重托。一年来,滨海新区根据政策措施和天津市具体落实举措等,制定了372项行动计划,以目标量化、措施细化、项目实化、政策转化、清单责化的方式抓落实,切实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国家支持政策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罗平表示,滨海新区用足用好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方面的政策举措,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落户,中国石化北化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一期等高端研发转化平台竣工,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共用。
此外,滨海新区围绕航空、石化、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经开区与中石化等共建南港绿色石化基地、保税区与中海油等共建海工装备产业园、高新区与航天科技集团等共建航天空间技术产业园、中新生态城与中国电子集团等共建天津软件园,形成了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良性发展态势。
滨海新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打造更高能级平台。持续增强天津港服务辐射能力,《天津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获批,集装箱航线达148条,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第二线束开通运营,2家企业获批保税燃料加注地方牌照。同时,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这个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和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积极探索开放型经济体制,自由贸易账户试点银行扩展至6家,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生物制品分段生产等试点落地实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此外,滨海新区在加强生态智慧和民生保障中建设“四宜”美丽“滨城”。滨海新区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第四周期合作协议,航天泰心新增医疗服务正式落地,在部分重点学校开设“北京班”,持续增强群众的政策获得感。特别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全面启动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探索正在有序展开,形成了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附加值细分产业为重点、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摄影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