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媒体聚焦

【津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滨海新区科创成果转化提速 “一核一区一带N园”格局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5-08-16 16:15 来源:津云
字号: |

image.png

2025年8月16日津云报道:

津云新闻讯:8月1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会上,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刘朱岩就新区在打通“两创”融合堵点、加速“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方面,以及科创区在核心功能区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引进以及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介绍。

7102dc02-df2d-4c1a-aa95-f47e0204afb5.png

刘朱岩表示,滨海新区抢抓国家新一轮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紧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个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途径,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多方面成效。

“滨海新区形成以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海河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为引领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人工合成糖、血细胞分子图谱、脑机交互芯片、自主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刘朱岩说。

滨海新区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构建高效转化服务体系。印发实施了《滨海新区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方案》等改革措施文件,全力推动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试点开展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助力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绩效评估结果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并在全市推广。在工信部火炬中心支持下,我们与北京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探索跨区域“通识+实操”培训体系,已培养100名具备实操能力的技术经理人。

此外,滨海新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等组建了天津市创新联合体17个,深化有组织科研,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获批认定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建成20个产业(人才)联盟,构建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数字经济、信创等产教联合体,集聚领军人才1604人,海外人才超1.9万名,人才总量突破93.1万。滨海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加强对核酸产业、“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信创谷”“生物制造谷”、小核酸产业等9个未来产业集聚区,入选天津市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刘朱岩表示,“滨城”科创区是滨海新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核一区一带N园”创新发展格局。

截至2024年底,滨海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8家(全市占比45.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862家(全市占比44.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区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341项(全市占比42%),涌现出全球首款可开源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等一批颠覆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其中,“一核”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聚焦打造成为我市对接利用首都创新资源核心载体,引领辐射全市及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支点,完成首批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复制推广,落地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截止到今年6月,科技园实有北京来津企业862家,国高新、国科小等各类认证的科技型企业812家。“一区”华苑科技园,聚焦打造滨城科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积极融入我市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引入305家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其中京冀来津发展的科技企业84家;新入驻企业239家,入驻率居天开园各园首位;上市潜力企业达24家,在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占比达60%。“一带”串联经开区、保税区、高新区,打造滨城特色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带,集中承载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能源、信息技术应用、高端医疗器械、海工装备、细胞产业等五个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N园”发挥主题园区主题式、组团式创新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细胞、智能光伏、航天技术、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创新园获批市级产业主题园区。(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摄影吴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