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媒体聚焦

【瞭望】2025年第45期“治国理政纪事”专栏刊文报道天津于新时代科创浪潮中勇立潮头——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发布日期:2025-11-11 22:44 来源:瞭望
字号: |

image.png

2025年11月11日瞭望报道:

image.png

●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 从南港工业区的绿色转型,到“中国信创谷”的横空出世,再到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突破……多个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背后,无不有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 2024年,天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4%,居全国前列,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3.5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件,同比增长15.3%。

● 天津以产业数字化为“主战场”,让数字浪潮赋能千行百业,持续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培育新兴产业“新树成栋梁”,布局未来产业“育苗拓新域”。今年上半年,天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821亿元,同比增长12.8%。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漕运行船的桨声,在《潞河督运图》里回荡。百年前,永利碱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世界博览会金质奖章,成为中国近代工业追求进步的代表……从“古代漕运枢纽”到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过去的辉煌,是天津抓住生产力变革机遇的见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先作为,则是决定这座城市未来的时代新章。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殷殷嘱托为天津发展指明方向。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高位阶政策;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科创载体引聚能力持续增强;打造全市智算网络,赋能超4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再上台阶……

天津努力做到科产创新融合、数实经济融合、京津同城发展,勇争技术革命性突破之先、产业深度转型之先、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之先。

如今的渤海之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交响曲,在新时代的琴键上奏响。

善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争技术革命性突破之先

去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学楼,最近的路是从北洋园校区东北门进入、沿笔直的侯德榜路前行。1925年,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设立工业化学讲堂,此后,中国化工先驱侯德榜等人来校任教,使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永利碱厂,成为北洋化工学子的实习工作之所。

在这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相互赋能的佳话,已书写百年。

去年11月,在天津石化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南港工业区,中石化天津南港120万吨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一次开车成功,投产后每年可提供400万吨高端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原料。这离不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不断精进的精馏技术。

“国家需要什么,天大化工就干什么。学院始终秉持创新理念,为生产需要攻克技术难关。”天大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说。

从南港工业区的绿色转型,到“中国信创谷”的横空出世,再到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突破……天津多个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背后,无不有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天津制定重点产业关键卡点技术、产品清单,依托创新联合体进行科研突破。计划到2027年产生100项以上“两创融合”重大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科创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支撑产学研融通创新平台体系和要素保障更加完善。

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天津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56所高校,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据天津市科技局介绍,天津持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一是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津落地;二是用足用好各类创新研发机构,集中攻坚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

越来越多“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正在天津不断创造:建设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7家海河实验室,产出“全球首个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一批原创性成果;持续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和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80家;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麒麟软件发布首个AI国产操作系统……

2024年,天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4%,居全国前列,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3.5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件,同比增长15.3%。

明确“容错清单”,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联齐团队,持有“一种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与智感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对电池材料能量密度提升及快充技术的需求十分匹配。然而,双方第一次合作都有顾虑——企业担心专利成果转化不成赔了钱,专家担心企业用了成果不能按规矩付费。

针对类似疑虑,2024年天津市出台政策鼓励专利“先使用后付费”。保险机构推出“专利实施失败费用损失保险”,购买该险种的企业,若专利试用期间被认定为无法实施或者转化失败的,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让张联齐团队和智感技术公司吃下“定心丸”。

为进一步破解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难题,今年7月底,天津市科技局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明确在没有牟取非法利益前提下,对“因成果转化企业经营不善造成损失”等情形不追究相关责任,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清单”。

“有了‘容错清单’,老师们转化成果的顾虑大大减少。”天津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彭辉说,各种政策鼓励下,2024年该校超200项成果实现转化,专利转化金额从2020年的100多万元增加到1000多万元。

此外,天津还推出18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举措,推行成果转化“只进一扇门”“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鼓励科研事业单位将留存的成果所有权以技术转让等方式让渡给成果完成人,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视为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通过改革进一步解开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为学校、教师、企业“松绑”,让更多成果在本地就近转化。2024年,天津高校在津落地转化成果超2100项,同比增长14.47%。

加强园区建设,营造科创服务生态圈。天津科教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优质的科创生态载体。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创办后,蕴藏在这座城市的创新创造活力,得以更充分释放。

在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董事长刘朝辉向记者展示了一罐乳白色制品,那是他们研发的竹源纳米纤维素,可用于食物保鲜。

这家成立于天开园的科创企业,已经建成年产3万吨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2024年营收超千万元。刘朝辉说,前期高额的研发投入,让永续新材料公司在首笔订单交付时险些被资金难倒。在天开园支持下,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依据企业订单,不到三天就发放500万元的信用贷款。此后,多家企业又向永续新材料公司伸出橄榄枝,解决了产品用在哪里的后顾之忧。

运行两年多来,天开园聚焦“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大服务,先后推出两批支持政策。天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王杨将其描述为“忠诚僚机式”服务——初期,贴身式创业服务,让“创业小白”办起公司;中期,协助对接本地中试平台及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远期,“天开科创板”、产业基金等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实现长期发展。

如今,天开园注册企业3000多家,类似的故事在天津先后涌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打造京津冀创新协同“试验田”,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6000家;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北京中关村首个京外重资产投资的跨区域合作项目,入驻市场主体超1800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