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法院“案多人少”,法官压力不堪重负;一边是金融企业业务规模放大之际,背后纠纷有增无减。尽管近些年法院审判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远远赶不上金融案件攀升的速度。如此背景下,有限的法院资源何以应对逐年增加的金融纠纷?小而分散的涉网金融纠纷如何以较低成本快速处置?有没有一种数字化、科技化的手段可以提高司法审判效率,加快处置金融纠纷?——不妨看看天津经开区的做法。
提升审判效率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经开区”)宝信大厦,一个会议室正在进行一项会彻底改变传统金融纠纷处置面貌的讨论。
这个由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泰达金融中心法庭、线上平台开发公司、金融监管部门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小团队正在推进建设“开发区金融纠纷智慧法律服务平台”(下称“线上解纷平台”),该平台将解决有限的法院资源和金融纠纷攀升之间的矛盾,大力提升法院的审判效率,为金融纠纷处置按下“加速键”。
据了解,线上解纷平台正在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法律服务生态。与以往有所不同,该平台将原本主要依赖线下方式进行的纠纷化解迁移至线上,平台从起诉、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到宣判,均可采用互联网方式进行,为当事人和法院提供极大便利。
基于区块链存证技术,未来原告、被告和法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与庭审,通过在线交易记录提取证据,调解、宣判、送达等程序也在网上进行,实现司法服务全程网络化,从而大幅降低诉讼门槛,助力法院及时结案,有效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迅速聚集,金融司法需求巨大,尤其是民营经济活跃发达地区,金融企业较为聚集。就天津来说,大多数金融企业落户在滨海新区。滨海新区作为互联网金融产业中心区域,聚集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狮桥租赁、国美小贷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金融服务类企业。
但金融服务不仅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会遇到自身的难处,尤其是金融纠纷、不良资产处置等问题是每个金融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互联网产业新业务、新样态迭出,与之相应的涉网涉金融纠纷快速增长,网络交易、电子支付、网络小贷等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多。而从涉诉纠纷来看,许多为跨地域案件,案值可能不大,但参与诉讼的时间、金钱成本却比较高。
“诉讼时长少则1个月,多则3个月甚至更长,加上跨区域奔波办理纠纷处理的手续,导致当事人解纷投入成本增加,颇受诉累之苦。”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泰达金融中心法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金融记者,以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涉网金融服务主体,其业务分布在全国各地,加上网络的虚拟性、侵权的隐蔽性等特点,往往还造成涉网络纠纷案件面临送达难、取证难、查明事实难、法律适用难、判决后执行难等问题。
“我们每年有2000多个借款合同纠纷,加上以前还没有结案的,目前存量金融纠纷案子超过6万起,这些借款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处置起来比较棘手。”华北一位从事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我们年年请律师、催收团队到各地起诉、催收,但资金回笼的不多,处置成本却很高,压力很大。”
另一方面,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同样面临“案多人少”的尴尬。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数据,实行立案登记制后,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一直呈递增状态,从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量来看,2018年和2019年的案件数量同比分别上升8.8%和12.7%。“我们金融庭只有6个人,一年大概能办理5000件案子,但需要处理的金融纠纷早就破万,真是力不从心!”前述泰达金融中心法庭工作人员透露,如果引入线上解纷机制,批量处理案件、批量生成文书,效率会高很多,一年预计可以办理上万件案子。
强化诉前调解
眼下,线上解纷平台正在紧张建设及完善业务功能,项目一阶段功能拟在今年9月上线并试运营。未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批量导入、审理案件,让网上的纠纷在网上解决,将有望在消费者、金融企业、司法审判、金融监管之间实现多赢的效果。
天津经开区金融局有关负责人称,线上解纷平台将打造集监管与服务为一体,多主体、多元化金融纠纷服务平台,并形成以民事批量速裁程序为基础,提供全流程的金融纠纷司法服务,通过数据互联,节点智能提升司法服务质效与区域营商环境。
线上解纷平台除了有线上举证、诉讼、审判功能,还有一个重要“杀手锏”——诉前调解。
据中标此次平台项目的北京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线上解纷平台设有监管机构各用户角色使用的监管端、区内金融服务机构各用户角色使用的企业端,以及能够标准对接包括法院、仲裁委、调解组织、公证处、律所等多元解纷主体相关诉讼系统的接口对接、接口设计与管理服务。如此一来,也将推动实现在线多元纠纷化解,进一步强化诉源治理。
通俗的说,诉前调解就好比普通感冒不必到大医院去看一样,很多金融纠纷其实没必要全部“对簿公堂”,以调解、和解方式就可以解决。许多涉网金融纠纷中,借款人年纪不大,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信用的价值。需要一个懂法明理的第三方人士将违约的利弊讲清楚、说明白,解开疙瘩,推动协商解决纠纷。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双方协商过程中可能会让渡一定的折扣,但处置时间压缩,催收成本降低,资金快速回笼后所产生的综合收益更大。
此前国家曾明确提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要求加强创新社会治理部署,共促共建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据最高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诉前成功调解424万件民商事纠纷,同比增加191%。诉前成功调解案件越来越多,且调解成功后出具司法确认和调解书的仅占14.9%,大量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自动履行。
金融纠纷涉及方方面面,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审判难题,防止出现纠纷处置“堰塞湖”,让更多的当事人解开“心结”,修复信用;更多的金融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行。“线上解纷”背后不仅是定分止争,实现正义,更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利器。(金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