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首个基坑气膜全封闭施工系统在位于南开区红旗路与天拖北道交口处的建筑工地上投入使用。
近日路过红旗路的市民发现,赛德广场旁一个高约25米、最长一侧约95米的巨大白色“充气枕头”拔地而起。这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原来这是全市首个基坑气膜全封闭施工系统,吹起的气膜里包裹着南开区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项目的施工现场,本周正式启用。“可别小看这气膜,它就像工地的‘金钟罩’,能阻隔90%的扬尘、有效降噪40分贝,还能遮阳挡雨,预计能缩短两个月的工期,经济又环保!”昨天,在项目现场,中建六局所属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坤建笑着说。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兼大气处处长邓小文表示,该施工系统在城市核心区域开辟了绿色建造、智慧施工创新路径,也为超大城市精细化环境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说起为何要建设基坑气膜全封闭施工系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四级高级主管华静介绍:“由于该项目南侧距离居民楼不足25米,自从今年4月施工以来,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常接到居民对施工噪声的投诉,施工单位也要停工进行整改。可破解困局不能仅靠洒水降尘、时段管控等‘末端应对’,经多轮论证,我们把从北京等城市学到的先进技术——集高效抑尘、显著降噪、空间封闭等优势于一身的基坑气膜全封闭施工系统推荐给施工单位。中建六局践行绿色发展的央企担当,建设了我市首个基坑气膜,把之前施工时90分贝的噪声将至50分贝左右,施工也不再受汛期雨水多的影响,气膜还能回收再利用,非常环保。”
一走进“充气枕头”,记者不由得惊奇:面积达6360平方米的施工工地就这样被隐藏起来,而且并无任何梁柱来支撑气膜。“基坑气膜采用了46根钢索编织成经纬网状体系,将4片单元膜‘拼接’在一起,并通过风机系统向膜结构内充入气体,也同时排风,维持内部压力,让膜材膨胀形成全封闭基坑气膜,创造更大的施工空间。”该项目经理刘海利介绍,气膜还搭载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检测报警系统,可实时监测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便自动报警并采取措施,即使在12级台风中也能屹立不倒。
当听到曾坤建介绍“气膜共投资近200万元”时,记者不禁怀疑成本是否能收回来。“不只是噪声投诉要停工,每逢下雨,我们可能也会停工三四天。所以经科学研判,如果我们不采用气膜,实际工期有可能推迟两个月。”曾坤建算了笔账:每天管理费、水电费、工人费用等施工支出在8万元左右,若能因为搭建气膜缩短工期,可省下400多万元,反而总体成本会降低。
“基坑气膜启用后,周边居民扬尘、噪声类投诉量明显下降,标志着天津工地从即日起逐步告别粗放时代,迈向‘封闭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阶段。”邓小文告诉记者,为了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市生态环境局将对达标项目实行分级分类监管豁免机制,并通过夜间施工手续免批、重污染应急期间土石方作业不停工等政策,推动企业将环保投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