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根基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率先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获批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等实践育人品牌,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推动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2024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达98.65%,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指标落实率全国第一。
同时,从“扩优、提质、补强”三个方面入手,推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五年新增中小学学位22.87万个,全面落实国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加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扩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规模等方式,建成一大批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南开、耀华、一中等优质校与各区合作共建学校54所,教育集团增至145个。建设30所“品牌高中”项目学校、35所普通高中“强校工程”项目学校及14所综合高中,形成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格局。
我市还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成立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0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推广“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模式,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校企共建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0个,7所院校入选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在23个国家建成25个鲁班工坊,主导开发57个专业109门国际化专业课程,智能制造、轨道交通、中医中药等14个专业标准获得合作国政府认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户天津,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布局初显。
此外,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产业发展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各展所长。5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投入使用。聚焦产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艺科,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提高到54.9%。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校企共组“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875个。实施成果转化“三个一”行动,1048家高校企业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