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泰达新闻

首届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在泰达举行

发布日期:2025-09-25 21:00 来源:天津经开区—泰达
字号: |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9月25日,首届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论坛暨天津市中小学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泰达一中成功举行。论坛以“数智赋能,五育融合,构建校家社协同发展新生态”为主题,共同探索区域研学实践协同创新的“泰达方案”与未来路径。

1.jpg

论坛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营地)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市滨海新区泰达街道文化教育事业集团、泰达一中、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隆平稻花香(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农学会提供学术和资源支持。

2.jpg

天津市农学会理事长、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俊滨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原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兴植,原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原科技开发部部长姜玉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天津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刘文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常委、泰达街道工委书记吴鹏,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服局主要负责人,泰达街道文化教育事业集团书记、副主任杜鹏,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课程室兼综合研究室主任赵松涛以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校长代表、机构基地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论坛活动。

3.jpg

4.jpg

经开区党委常委、泰达街工委书记吴鹏表示,泰达教育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理念,构建泰达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体系,以幸福教育为核心,以泰达“一四四七”社会治理模式为主线,充分融合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发挥泰达社会事业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城市管理、企业服务于一体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凝聚政府各部门、学校、家庭和街道社区、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力量,形成新时代“五一一二”泰达教联体新范式。

作为天津市唯一荣获全国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称号的中学,泰达一中为区域科学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今年更是获批设立滨海新区首个“钱学森班”。泰达一中以“稻作中的学科实践”为抓手,将农业科技与多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学校自下而上的跨学科课程群已成为天津市跨学科教育的标杆,更是泰达教联体“共管、共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本次论坛以“数智赋能,五育融合,构建校家社协同发展新生态”为主题,既有成果发布、经验分享,也有圆桌探讨、现场观摩,为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01政产学研共襄盛举      

●“大咖”分享宝贵经验

论坛现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发表演讲,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解读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

5.jpg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原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兴植分享了关于建设乐研学综合实践服务智能平台的经验,为破解研学实践落地难题提供关键方向。

6.jpg

课程体系引领创新

论坛上,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与隆平稻花香(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乐研学”综合实践服务智能平台正式亮相,隆平稻花香(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文颉对“乐研学”综合实践服务平台、“稻梦未来”课程体系等进行了介绍。

7.jpg

同时,还对基于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资源开发的“稻梦未来”智慧生活研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现场展示。

8.jpg

深入共建研学实践

论坛现场,泰达街道文化教育事业集团与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研学基地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开发等核心领域,携手打造科研+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模式。

9.jpg

此次合作不仅为区域研学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品质升级筑牢根基,更将以科技赋能教育实践,为青少年搭建 “沉浸式” 探索科学奥秘、感知农业文明的优质平台。

10.jpg

主旨报告分享案例

泰达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邱克稳作为一线教育实践的核心代表,分享了学校在“稻作中的学科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

11.jpg

泰达一中依托小平创新实验室、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钱学森班”等优质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品牌发展核心,通过构建多元开放课程体系、开展全学科项目式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而稻作学科实践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落地载体。

泰达一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植示范校”,近2000平方米试验田被划分为两大功能:农业观赏区打造五色水稻田景观,学生将美术审美知识应用于景观设计;科研创新区为学生科研项目提供专业场地。

12.jpg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也多次进校赋能。从“生命不息 创新不止——传承隆平精神,走好时代稻路”讲座到“跨学科融合实践”展示活动,再到粳稻研究中心的农艺师讲解水稻分蘖期生长规律与高产栽培技术,都让学生实现知识融合与能力提升。

13.png

泰达一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创新项目。“创新试验田——济麦22与齐麦20杂交小麦培育技术的研究”项目中,学生们化身科学研究家全程参与选题、方案设计、实验开展与数据分析,融合生物遗传变异、化学实验分析、数学数据处理等多学科知识,充分展现跨学科学习的价值。

14.png

而在稻作中的科学实践项目中,学生深度参与实践了在水稻种植的各个关键阶段——从在分蘖期对比不同区域水稻分蘖情况,分析土壤湿度、养分对分蘖数的影响,到结合稻田面积与生长状况精准计算缓释复合肥与速效氮肥用量,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15.png

同时,泰达一中还围绕稻作种植设计多个特色活动,“首棵秧苗栽种”仪式上,学生赤脚入田插秧;农耕趣味运动会上,大家踊跃参与独轮车运输;食堂内,“稻谷变形计”“米制品体验”等帮助学生用米粒食味计分析米质,运用物理、化学知识探究粮食特性。

16.png

教师也设计了各类跨学科融合课例,从综合实践到物理、化学、历史、英语、音乐,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学校还邀请袁隆平院士团队核心成员邓华凤博士开展科普讲座,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农业科技之窗,更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多学科融合体验。

17.png

经过探索,稻作中的学科实践成效显著,实现了学生与学校的双向成长。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入直观、综合能力显著增强,还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与责任意识,激发了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

学校的课程体系也进一步完善。“稻作中的学科实践”等系列项目式学习提炼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跨学科课程群,使原有课程体系更加丰富立体。今年5月的天津市优秀学科组培育项目“跨学科融合实践”展示活动中,泰达一中被评价“为跨学科教育树立了标杆”。

18.png

“泰达一中始终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引擎,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立德树人筑牢根基。”邱克稳表示,泰达一中将继续秉持“创新、融合、实践”的教育理念,深化实践探索,培养更多具备核心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现场观摩 “泰达样本”

与会代表还实地观摩了泰达一中“一亩三分地”试验田及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02深度研讨协同发展      

地方成果展示

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教科文卫体主任、京津冀研学实践协同发展北大课题组成员李琼则提供了区域协同推进研学的新思路,展现京津冀研学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

23.jpg

专家圆桌会议

论坛圆桌会议环节,来自教育研究、产业发展、学校实践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数智驱动,产业助力”展开深度对话。专家们一致认为,推动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必须打破区域壁垒,建立资源共享、课程互认、成本共担的有效机制。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李兴植院长强调,应优先制定研学课程质量认证标准,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南开大学吕晓静博士则从区域协同理论角度,分析了构建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24.jpg

03高度肯定交流成果      

天津市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室兼综合实践室主任赵松涛对本次论坛交流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未来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深度协同,以教育创新为引擎激活课程改革新动能,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搭建优质平台,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注入更强力量。

25.jpg

本次论坛不仅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次重要里程碑,更以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为基石,构筑起凝聚战略共识、擘画行动蓝图的高端对话平台。

未来,泰达教育将以论坛成果为战略支点,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协同,推动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标准共建上实现跨越式突破,向着更广维度的资源融通、更深层次的内涵共建、更高水平的品质共创加速迈进。

26.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